中工快评丨雇人演男女朋友、演家长?别为方便忽视风险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据近日《法治日报》报道,在社交平台上有许多自称“家庭演员团队”“生活演员经纪人”的账号,发帖引流招揽生意。他们宣称可以满足雇主在特定场景的需求,以角色扮演方式充当某人的父母、伴侣、朋友、领导等。这些“出租自己”的人也被称为“生活演员”“家庭演员”。
实际上,“家庭演员”不算新鲜事,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租个女友回家过年”这样的新闻。只不过之前往往是“单兵作战”的个人行为,而现在颇有成为一门“生意”的趋势。
需求源于现实。由报道可知,客户雇佣“家庭演员”,多是为了解决家里“催婚”的问题,为了让家人安心。所以,安排“家庭演员”进行这样的“表演”,也可谓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供需双方一拍即合,无可厚非,只是随着相关需求的增多,人们对类似的“表演”和服务也应多一些理性和警惕。
不同于传统的服务业,“生活演员”“家庭演员”所提供的服务,从形态上来说较为特殊,这其实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创造了机会。比如报道中提到的,有的客户名义上雇“演员”陪客户吃饭或应付相亲,实际上可能要求陪睡;有的客户以雇人“表演”为名,实施有预谋的诈骗等行为。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未成年人也对类似的服务有需求——因在学校犯了错被要求找家长、因年龄不够想托成年人开房住宿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任何服务或市场行为而言,严守法律和公序良俗都是底线。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此类服务的及时纠偏和有效监管,引导行业探索形成相应的服务标准和规范;既要盯紧提供服务的机构和个人,也要注意寻求相关服务的“雇主”。
当然,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更应关注人们寻求这些“表演”服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共性问题。毕竟,“演”只能应付一时,解开为什么要“演”这个“疙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