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寅:海南与RCEP成员国资源与政策高度互补|消博专访
4月13日-4月1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消博会”)在海南举办。消博会的平台效应持续释放,参展企业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化学反应”日益显现。近日,记者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自贸港如何加速利用RCEP红利等话题,专访了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

黄寅
还需在“物”与“人”两大关键领域发力
羊城晚报:2025年海南全岛封关后,零关税、低税率等政策将全面落地,您认为这些制度设计将如何重塑国内消费市场格局?能否以奢侈品、健康医疗等产业为例,分析其对消费升级的推动作用?
黄寅:封关后,海南将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进出管理模式,零关税、低税率等政策的全面落地,海南消费市场将具备更强的制度优势、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通过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以点带面的影响和传导,将一定程度重塑国内消费市场格局。
可从“两个聚集和一个升级”层面理解。一是消费市场需求向海南集聚,尤其高端消费品和进口商品,推动海南成为国内重要消费中心,国内消费市场需求分层和区域布局将有所改变;二是更多供应链中心枢纽向海南聚集,吸引更多跨国企业亚太总部、区域中心入驻,消费市场供应体系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优化重构;
三是促进消费市场全链条升级,在价格、服务、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竞争下,推动消费市场消费体验、消费场景、产业链、定制化精准化服务等全面升级。
羊城晚报:海南定位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封关后可能吸引更多国际品牌亚太总部落地。在您看来,海南需突破哪些瓶颈(如供应链、服务配套)才能真正成为全球消费资源集聚地?
黄寅:海南要真正成为全球消费资源集聚地,需继续在“物”与“人”两大关键领域发力。
于“物”而言,消费市场的根基始终是产品,产品的品质与丰富度将对消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海南消费品供给与零售场景正不断丰富与持续创新,免税商品种类亦存在巨大的拓展潜力。未来,海南可凭借零关税的独特优势,不断提供品类更多、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商品,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商品供给链条,吸引内地乃至全球消费者,筑牢消费引力的根基。
于“人”的角度,“人”的因素对提升消费体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人才能够推动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具针对性的消费选择,极大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随着海南消费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及高端服务人员的需求也急剧攀升,因此海南可积极对标国际顶尖旅游消费城市,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以人才引领服务品质提升,持续汇聚全球消费资源。
海南可成为与RCEP 成员国合作的“政策缓冲带”
羊城晚报:有观点认为海南封关可能引发国内消费"虹吸效应",您如何评估其对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影响?区域间应如何差异化协同发展?
黄寅:海南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海南封关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等区域是优势互补、互促发展的关系。因地区产业定位、资源禀赋等的差异,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在设立及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色的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发展路径,在封关背景下,海南与其他区域协同发展也形成了新契机。
例如,在产业生态构建上,海南可与其他自贸试验区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跨区域协作链条,同时发挥自身离岛免税、跨境消费等终端市场优势;在制度创新上,海南与其他开放平台的互动不应局限于政策差异带来的短期竞争,而应聚焦于深层次的经验互鉴与规则对接,因此海南可与其他区域加强经验共享与学习互鉴,携手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的发展格局。
羊城晚报:您如何看待海南与RCEP成员国的联动潜力?能否举例说明自贸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战略价值?
黄寅:海南与RCEP成员国在资源与政策方面高度互补、深度耦合,双方蕴含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一方面,海南位居RCEP区域中心位置,是连接区域经贸合作的交汇点,在地理位置上与各成员国开展贸易往来有着天然优势,既是中国对接东盟10国的“海上前沿”,也是RCEP 成员国进入中国14亿人口市场的天然门户。
另一方面,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低税率等政策,与RCEP削减关税、简化贸易规则的举措相得益彰,特别是海南作为我国唯一实现“国内供应链 —RCEP 区域供应链—全球供应链”三元网络零关税覆盖的地区,可在 RCEP 成员国间构建“政策缓冲带”,这意味着东盟的热带农产品、高端消费品可通过海南进入内地市场,国内的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可依托海南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深化区域内加工贸易合作,大幅降低区域供应链综合成本,助力海南形成“政策叠加型”贸易枢纽。
文、图丨记者 孙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