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改革微故事丨人才下沉、数字赋能,“新村医”带来家门口优质医疗服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6:5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滕一韬 通讯员 李伊明 设计 王汝吉

“上压119,下压76,好着呢!要继续保持喔。”

清晨7点,63岁的蒋云娟熟门熟路地走进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大桥村卫生室。落座、刷脸、卷起袖子,不到一分钟,血压数值稳稳显示在屏幕上。27岁的村医任波一边记录数据、开药,一边笑着用方言说道。

“新村医”任波为蒋云娟测量血压。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拿到降压药,蒋云娟又走到诊室外的智能健康一体机旁,测量起了身高体重腰围等数据。“任医生还负责监督大家管理体重,像我除了开药,每周基本上还会来个两三次,长时间不来他就打电话或者上门来催了,很是关心我们。”

午后,趁着卫生室里人少,任波抓起药箱匆匆出门——78岁的杨大爷罹患皮肤癌行动不便,左下肢伤口需每周换药。清创、上药、包扎,他的动作轻柔利落。老人眯着眼感慨:“每周不仅给我打视频,每次上门处理也很仔细。”

从“小伙子年纪这么轻”,到“有事就问小任医生”,这位90后医生在村民中逐渐走高的满意度正是绍兴市柯桥区“新村医”改革的鲜活注脚。

“新村医”为村民们开展蜂疗。受访者供图

作为浙江省首批“新村医”县招乡聘村用、大数据赋能“新村医”改革试点区,近年来,绍兴市柯桥区通过人才引育机制创新、管理培养体系重构、智慧医疗服务升级,多措并举、迭代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骆月凤在大桥村当了30多年村医。在她的记忆里,变革前村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多,但病人情况都要手动记录。药品也很匮乏,村民开个药常常要跑市里奔波折腾。更紧迫的是人才断层——老村医年纪大了,年轻医学生不愿意回。

对于村里这一普遍情况,柯桥区率先打出了专项事业编制、年均6.17万元财政保障、职称晋升双通道等招引培育机制创新组合拳。在“县招乡聘村用”定向培养计划下,新村医经“3年大专+1年实习+2年规培”锻造后下沉村社。2015年以来,累计培养7批285人。如今,全区156名像任波这样的年轻血液已注入村级医疗网底。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下。柯桥区的新村医打破了“村聘村用”的旧模式,由区卫生健康局统一管理。同时,纳入医共体医疗健康服务大系统,推行“总院—分院—村医”三级考核,进一步有效提升服务规范水平。

“五星小医站”驾驶舱。受访者供图

新村医改革,数字化浪潮同步漫入山乡。在大桥村卫生室的墙上,“五星小医站”驾驶舱可视化大屏实时跳动着常用药品身边配、慢病续方提醒等各项数据。诊室的刷脸就诊机闪着蓝光——老人忘带医保卡也能直接结算。

集成全区20.6亿条健康数据的“新村医数据融合中心”更进一步为基层医疗发展赋能——“依托大数据分析,我们将常用药品数量从60余种提高到163种。与此同时,实现‘预约办理在身边’,新村医帮忙预约挂号、住院办理,更方便、节约时效。”柯桥区卫生健康局基层妇幼科负责人孙萍介绍,通过新技术加快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快转院” 的分级诊疗格局。

常用药品清单。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小任医生,这个药能申请不?”几天前,75岁的村民杜大妈拿着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的药盒找到任波求助。任波为她进行了线上申报:“您放心,线上审批五天内完成,一周内药剂科就会进药了。”

在大桥村,高血压患者有185位。过去一月一次的开药一旦遇到缺的药,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天不亮就得赶两小时公交去市里。“一来一回整个上午就过去了,年纪再大一点的老人真是吃不消。现在好了,常用的药卫生室都有,出了家门过一条马路就到了,省去交通费不说,药费的报销比例还高了,每个月只用花十来块钱。”蒋云娟说。

作为新一批培育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五星小医站”,新建的大桥村卫生室明亮宽敞,设有中医阁、药房、处置室、健康宣教区等多个区域。不仅为村民们提供蜂疗等中医药技术服务,所在的医共体专家团队还会定期坐诊,为村民们解决疑难病症。

大桥村卫生室。潮新闻记者 滕一韬 摄

值得一提的是,柯桥区通过积极实施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五星小医站”培育工程,构建“早筛预防—检查诊疗—康复管理”的“365”服务体系,近五年新(改、扩)建村级站室72家,有效实现村级“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覆盖。2024年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73.3万人次,较2021年前提升69.9%,加快实现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体化。

柯桥区共富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柯桥区将依托南部山区“强村富民”行动,加快推进山区公共服务提质共享,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持续擦亮“幸福民生”金名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