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常识 >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泰山植物之半夏)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5 18:31:20    

夏至日时一阴生,有个植物悄悄的就破土而出了,这个植物就叫半夏。

半夏这个植物的名字是有来头的,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

半夏

半夏

半夏在泰山是广泛存在的,特别是现在中医药的衰落,泰山的药农几乎没有了,采药的没有了,泰山的药材资源便蓬勃而生,当然泰山四大宝藏名药除外,半夏这种东西是有毒的,一般人采了也没有用。

泰山半夏

半夏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草药,对中医稍微熟悉的人,几乎都听说过它的名字。尤其是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半夏更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药,也创立了好几个以半夏为名的方剂,比如半夏厚朴汤、小半夏汤等等。

从植物属性来说,半夏属于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入药的是它的地下块茎,块茎外观呈圆球形,每年的夏至前后会长出种苗,此时更便于发现并采集,并因此而得名。

其实,在种地为生的农民眼里,半夏更多是一种旱地的杂草,所以就有了三叶头草、三片叶、三兴草、三开花、三角草等别名。

半夏(学名:Pinellia ternata),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药用植物。

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在西藏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

在历代本草家的记载里,半夏性味辛温而有毒,它的“毒”主要表现在对胃的强烈剌激上。半夏还能入脾、胃、肺三经,主要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用,但阴虚燥咳、热痰,出血等证都是不宜使用的。

而关于半夏的毒性,传统本草家的炮制就有”生姜解半夏毒”的说法。或许会有人感到疑惑,古代的人们是怎么发现这些的呢?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劳动水平很低下的时候,食物也非常匮乏。某个人患了咳嗽,但更主要的是饿得实在受不了,随手在地里挖了几颗半夏吃了,于是便出现呕吐,好巧不巧又吃了点生姜,不但因为吃了半夏而出现的呕吐消失了,连带把咳嗽也给治好了。

中药半夏是半夏的块状茎,半夏植物全珠有毒尤其是块状茎的毒性最大,0.1克的剂量即可使人中毒,中医很少直接使用未经过加工的半夏,现在常见的半夏有三种,第一种是生半夏,即采挖的植物茎直接晒干使用;第二种是姜半夏,是用生姜、白矾加工的半夏;第三种是法半夏,是经过石灰水、甘草等加工而成。

《伤寒论》里的半夏,医圣张仲景对它似乎情有独钟,如太阳阳明合病,所见也有“下不利、但呕者,用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泰山药物志也对泰山半夏的功效和分布区域做了详细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