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全球价值持续凸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1:12:00    

周 密

正在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和货物贸易大国,也是创新大国、消费大国。中国市场以其超大规模优势和多元化等特征,为本土企业和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巨大机遇,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对华经贸合作,持续扩大对华链接,以显著增强自身竞争力,拓展全球发展空间。某种意义上说,来华和在华发展的外资外企,并非仅是将其国外品牌、技术和生产能力简单复制到中国,而是与中国市场和合作伙伴相互促进、协同共进,进而创造更高的全球品牌价值。

以中美经贸合作中主要美国企业为主组成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长期以来在促进美中两国增进理解和互信、改善整体商业环境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前不久,该机构发布2025年会员调查报告,其中涵盖了美国一些大型和最具标志性的品牌、专业服务公司以及中小企业对于中美经贸关系和在华商业发展的感受和态度。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条件,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对企业行动有着重要影响,更好的经济增长预期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需求空间。在中国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后,美国企业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评估较2024年更加积极。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降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的超预期体现出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也再次证明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相反,美国挑动关税摩擦以及关税税率上升带来的挑战,引发包括主要美企在内诸多跨国公司愈发强烈的担忧。互惠关税和其他关税的波动严重扰乱市场预期,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企业在需求响应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虽然美国政府7月底发布了修订并普遍有所下调的“对等关税”,但是仍有诸多谈判还未完成,而且这些关税不仅超过今年年初美国关税的3倍到几十倍,不同国家的关税税率还有巨大差异,这给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带来严峻挑战。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找到一条保持可持续性盈利的经营之道至关重要。来自不少外资企业的反馈显示,2024年在华业务实现盈利。比如,苹果公司向来注重在华产供链布局,中国产供链的高效和规模效应成为苹果公司在《财富》杂志美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多年名列前茅的重要条件。对于一家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越高,越能为市场拓展、营销或研发投入提供支撑。在全球产供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这一点尤显重要。正因如此,中国市场的超大规模优势,中国消费者与时俱进追求更好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习惯,对于其他国家及其企业而言意味着巨大且长期的战略机遇。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为国内和国际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它们扩大经营规模、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保障。根据美国《财富》杂志的评比,2025年500家全球最大跨国公司榜单上,130家中国企业上榜,2024年营收总额约为10.7万亿美元,平均销售收入820亿美元。这当然得益于这些企业积极“走出去”,深耕海外市场,但它们往往先要立足和站稳国内市场。对于外国投资和企业来说,它们可以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展示自身优质产品或服务。事实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60%在进博会上设立展台,其中186家公司已连续参加了全部7届进博会。显然,在中国市场良好的盈利能力,是吸引它们作出决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看到,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本身也处在不断升级演化之中。近些年来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新基建、新技术等诸多“新质”产业与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正是在这种传统与新兴特征的接续涌现中,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中国为国外投资者创造众多机会,带来诸多优势。不少跨国公司坦言,如果没有中国业务,它们很难保持足够的全球竞争力和保持行业“头部”地位。中国大市场使它们拥有更具韧性的供应链、更具竞争力的成本和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参与。就需求端而言,中国不同地区或省份的市场差异较大,这使企业在产品投放过程中拥有更多选择。当然,中国国内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包括外企在内的大多数企业愿意通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在此过程中,一些大企业的发展为诸多上下游企业带来机遇,并为行业整体生态带来积极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特斯拉公司来华投资,并不能够垄断中国市场,反而催生大量中国本土品牌,带动相关产供链的重构或再造。

当前的一个问题在于,美国加大对华遏制打压、挑动经贸和科技等领域冲突,正在给包括美企在内诸多跨国公司的对华经营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作为“看得见的手”,政府本应通过财政以及金融等宏观政策调控和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运行,但美国现任政府上台以来对外滥施关税,扰乱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秩序,导致跨国企业“做生意”更难了。与此同时,地缘紧张局势和科技创新发展深刻改变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需要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

在此背景下,珍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机遇的外资和相关跨国公司,可以在弥合政府间分歧、尽量对冲负面影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美国企业在参与和把握中国市场机遇方面有着强烈意愿和巨大利益关切,其中一些美企已经或可以尝试从中发挥积极作用。它们可以更加及时也更真实地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态势和持续开放的举措。中国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持续向世界释放红利,一些跨国公司包括主要美国企业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在华投资兴业等,可以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并在长远发展中深度受益。这样或可能对个别国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政策干预和限制形成对冲,有效促进各方均能受益的经贸、投资和技术等领域合作。

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中国的坚定承诺,也是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因。从开放中获益的中国愿意将自身超大规模市场蕴含的机遇与各方共享。近些年来,中国努力提高法规和政策的透明度和实施效率。比如,根据《外商投资法》,外国公司享有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咨询权,这有利于解决外资企业的切身关切,营造更加友好的营商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全球价值还将持续凸显,中国随时准备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相关市场主体加强平等互利合作,携手创造更具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引领性的发展空间。(作者是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