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王维《山中送别》:暮色遍野,孤独澄清一切丨周末读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0:10:00    

世界突然昏暗如暴雨来袭,

我站在包含所有瞬间的屋里——

一座蝴蝶博物馆。

但阳光又像此前那样强烈,

它急切的笔涂抹着世界。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途中的秘密》节选

撰文|三书

寂寞如暮色遍野

元 倪瓒《山树图》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日暮不是离去的时候,日暮是回家的时候。暮色带回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带回牛羊,鸟儿归巢,孩子回到母亲身旁。这是古希腊诗人萨福的暮色,是《诗经》中古洛阳大地上的暮色,也是王维《渭川田家》的暮色:“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暮色没有国籍,不需要翻译。如果说暮色有年龄,那就是既古老又新鲜。暮色的寂寞,是一种早已忘却的爱,是大地上最初和最后的乡愁。

王维写过很多送别诗,唐诗中写得最多、最好的也是送别诗,为什么?因为离别是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大事。每次离别,都是往昔的一种死去。在原子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真正感受别离?注意力不停转移的现代人,是否还有深入感受生命体验的能力?更进一步,我们的语言是否还能传达感官经验的多重真实?答案并不乐观。注意力涣散,感觉麻木,词语被概念化,被无关的意图窃取,这些正在成为普遍的现实。感觉和语言的双重贫乏,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共同处境,用诗人布罗茨基的话来说,这种贫乏表现为现代生活的心理学病态。

诗是一剂良药,不是油腔滑调的后现代诗,而是古老的、带着原始生命律动的诗,可以帮我们治病,可以适当止痛,在想象力和语言中。我认为这是我们读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维的《山中送别》,表面上很简单,寥寥数语,却说出了太多无法说出的意味,呈现出人类所能体验的深刻情境。即使写于异时异地,这首诗仍可以在当下打开自己,永远鲜活,不会过时,因为好诗超越时空,也超越个性。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想象一下,此刻你就是王维,送走朋友,你独自回来,暮色四合,你掩上柴门,请停留在这一瞬。朋友的形象,送行时说过的话,归途的心情,全都在你心上。朋友走了,留下你在山中,你也许并不孤独,但朋友的离去,创造出一种寂寞,如遍野的暮色。

相送罢,“罢”字有力,纵使十八相送,长亭短亭,亦终有一别。这一别,就像树枝的断裂,咔嚓一声,那人从你的视线中消失。你怅望他消失的方向,回头发觉天忽然黑了。柴扉是柴门,但不止于柴门,扉是门扇,字音很轻,王维在诗中经常用,例如亦写于山里的《山居即事》曰:“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掩”也是个富于表情的词,柴扉虽陋,诗人的动作却充满温柔。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后两句翻用《楚辞》语意,原文“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哀叹王孙不归,王维转为疑问句,并不说尽,造语更深婉,意味更微妙。草绿自有定时,行子归期难必。

感觉到了吗?这里隐藏着更大的寂寞。聚散离合,乃人生常态,王维要说的不是这个,他真正想说的是暮色的寂寞,是人在世上到底寻找什么的寂寞。

第三句另有版本是“春草明年绿”,在此取“春草年年绿”,明年绿亦可,然而“明年”太明确,时间受限制,而“年年”,叠词带来时间的周而复始,以及年华似水,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

莫学武陵人

元 倪瓒《岩居图》

《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王维闲居辋川山庄时,有一个朋友常去造访,他就是崔兴宗,即诗题中的“崔九”。崔兴宗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裴迪游览赋诗,琴酒自娱。几十年的老友,交情深厚,崔兴宗年少时,王维曾为他画像一幅,晚年再拿出来看,不觉欣慨交集,即兴咏之:“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崔兴宗写真咏》)

崔兴宗大概徘徊于仕隐之间,进不得志,退不甘心。他前往终南山隐居时,王维赋诗《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字里行间,微有劝勉,他似乎知道崔九并非真心退隐,而只是一时逃避。

裴迪这首《送崔九》,不知是否写于同时,他年纪虽小,说话却很有见地,正所谓人生交契无老少。裴迪语出诙谐,半开玩笑地对崔兴宗说:“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首诗的题目,完整版是“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南山即辋川南边的终南山,马上口号即在马背上顺口吟诗。根据王维《送别》中所写:“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崔兴宗即将隐居的地方,不在深山里,而是在山边,陲即边缘地带。裴迪对他说:“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意思就是你既然决定归隐,那么无论深林还是山边,都应该尽情享受丘壑之美,不要三心二意,既不在朝也不在野。

最后两句犀利,裴迪劝他“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武陵渔人入桃花源,今人对这个寓言故事的解读和演绎,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将武陵渔人当作世外高人,实际上他是个俗人,只是误入桃花源。何以见得?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得明明白白,武陵渔人偶然发现世外桃源,他在那里受到热情款待和信任,但他不仅不想久留,而且未能信守“不为外人道”的承诺,他急切地回到他熟悉的世界,一路上做记号,急切地向太守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太守随即派人跟着他前往搜寻,谢天谢地,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大多数人只关注桃花源的美好,而未能深思陶渊明真正的寓意,他想告诉你的其实是,你若是个俗人,即便与桃花源有一面之缘,你也不会懂得那里的好,所以你会迫不及待回去,回到与你般配的世界里。也就是说,桃花源只属于心里有桃花源的人。

正如王维在《桃源行》中所写:“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武陵渔人终非其人。陶渊明在文末更添一笔:“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桃花源像天国的倒影,从现实世界隐去,这让人失落,而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尤其痛心,因为这表明后来的人,连那份失落也失落了。

孤独澄清一切

傅抱石《夏山图》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绝句画出了一个背影,一个离开世界的背影,向着夕阳下的青山独自归去。

据称经过考证,这首诗作于润州(今江苏镇江),灵澈上人当时云游江南,适逢刘长卿自南巴贬谪归来,二人在润州相遇,某日傍晚,灵澈上人归竹林寺,诗人目送久之,而作此诗。

听起来也算个背景故事,实质并没有故事,这样的考证姑妄听之,最好别当回事,因为它把诗缩小了。一首诗不需要背景,更不是为了写个人经验,一首诗只为诗而存在,为语言和传统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读诗不是为了知道他人的经历,而是为了去想象和体验美的事物本身。我们喜欢某一句诗,是因为我们在其中认出了自己。

一首诗就是一个小宇宙。我们读诗首先是感受美,然后可以去体会诗的意义,或它的无意义,诗的美可以只对想象有意义。不要忘了,想象力就是创造力。

这首诗的美,如其所是,无可置疑。“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一幕场景不难想象,既有视觉,又有听觉。山林的深青色,随“苍苍”铺展在眼前;已是薄暮,斜阳闪耀林端,钟声深远,自竹林寺传来,在山野弥漫开。

后二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灵澈上人肩背斗笠,身披夕阳,独归青山,渐行渐远。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曰:“四句纯是写景,而山寺僧归,饶有潇洒出尘之致。高僧神态,涌现毫端,真诗中有画也。”我爱这首诗,爱的正是其潇洒出尘之致。

这首唐诗绝句,与我们仍很亲近,因为青山依旧在,夕阳依旧是夕阳,因为我们仍然是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场漫长的生与死,而文字的神秘魔力,可以把我们带回最初的起源,体验灵魂的孤独与高贵。

作者/三书

编辑/张进 申璐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