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 整合资源 迎泽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迎泽区作为省会中心城区,存在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多、治理难度大等现实难题。该区以“织密组织体系、凝聚多方合力、推动多元共治”为工作主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补齐补强组织体系短板弱项,持续探索高水平基层治理模式。
织密“一张网”
“过去,小区管理相对松散。现在不一样了,楼门口贴着党小组组长的联系方式,有事随时能找到组织。”4月14日,家住迎泽街道省中研小区的王师傅说。这一变化得益于迎泽区近年来着力构建的“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组织—楼院(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网络。
在迎泽街道,各小区在公示栏、楼门口等醒目位置张贴了小区党支部书记、楼栋党小组组长、党员中心户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各项便民服务电话一目了然,让群众有需要能想到联系人,遇事能找到党支部。
迎泽区有103个城市社区、1297个小区。面对基层治理中党组织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该区按照“居住集中、利益相关、便于管理”原则,统筹小区和网格分布,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模式,成立531个党组织,85%的小区党组织和网格设置相吻合。
“要让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解决阵地、资金和人员保障问题。”迎泽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区里先后投入280余万元,通过新建、改建、联建等方式,建成333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同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工作补贴,确保党组织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
拧成“一股绳”
基层治理必须凝聚各方力量。迎泽区采取居民党员“入户摸底”、在职党员“动员报到”、驻地单位党员“上门发动”、物业企业党员“邀约吸纳”等方式,将2.9万余名党员登记入册,分类建立台账,编入小区党组织,形成全员参与基层治理合力。
位于桥东街道的山西日报社小区便是生动例证。该小区党支部积极引入“外援”,联合山西日报社物业公司、物管会等组成“合伙人”,全面开展卫生死角清理、垃圾杂物清扫、绿植补栽、门禁系统安装、墙体粉刷等工作,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凝聚治理合力,选好“领头雁”是关键。迎泽区按照有能力、有公心、有热情、有威望的“四有”标准,推选251名居民党员、选派367名社区干部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选配1768名各类骨干担任小区党组织专职或兼职委员,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的“领头雁”队伍。
为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迎泽区深入发掘老军营街道党建工作经验,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全面推广。此外,创建9个“邻里‘并’行”小区党建品牌,定期开展“观摩晾晒+擂台比武”。通过“十佳小区党组织书记”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小区党组织书记100名,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创先争优氛围。
下好“一盘棋”
位于桥东街道的枣园小区,近年来通过多元共治,探索出了一条小区自治的成熟路径。该小区通过党建引领成立业委会,引导居民通过众筹,修建小区外墙,整修监控设备和停车场,将收取的停车费“反哺”小区建设,实现了良性循环。
针对不同类型小区特点,迎泽区通过多元共治,精准施策,对商住型小区,派出182名党建指导员,成立135个物业企业党支部,打造“红色物业”品牌;对老旧小区采取“政府主导、街镇兜底、居民自治”3种模式进行管理。通过这些方式,迎泽区目前已有62个老旧小区实现“自行造血”。
多元共治机制还促进了居民诉求的及时解决。迎泽区建立了“1+3+N”议事协调机制,由小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物业企业、业委会三方参与,相关部门、驻地单位等共同协商。去年以来,已解决热力管道维修、自来水改造等热点难点问题2650余件。此外,迎泽区还建立了570余支“小区支部成员+网格员+业委会(物管会)成员+志愿者”的“四联”工作队伍,推广“走、看、谈、办、听、思”六步工作法,定期走访群众,主动听取意见,及时解决问题。
“基层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服务群众。”迎泽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提升治理能力为重点,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持续探索符合中心城区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记者 王 勇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