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旭威尔:从专业技术市场到大众化突围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引擎,民营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跟随“民企显身手奋进正当时”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京科旭威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旭威尔”),探访其如何从专业市场到大众化突围。从解决航天领域实验远程指挥难题,到将“10万元级”智能拍摄方案落地北京亦庄马拉松、剧场等民生场景,这家民企正以技术硬实力打破行业边界,完成从“专业赛道领跑者”到“大众市场破局者”的关键一跃。

从航天需求到智能拍摄
“我们最早于2008年创立,源于航天领域。”科旭威尔董事长谢先运回顾道。当时,科旭威尔解决了该领域实验的视频指挥难题——通过自主研发的广播摄像机远程控制系统,在人员无法进入现场的情况下,实现远程视频指挥,这一技术成为科旭威尔立足的起点。
科旭威尔长期为军工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但谢先运对“标签化”保持警惕,目前科旭威尔正经历从“技术提供商”向“场景服务商”的转型。谢先运将公司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0时代聚焦专业市场,服务多个特种领域;2.0时代则瞄准大众市场,覆盖文旅、体育赛事、直播等场景。“专业市场规模约200亿元,大众市场超千亿元,空间更大。”谢先运称。
为支撑这一战略,科旭威尔设立战略发展部,并推进资本化路径。据谢先运透露,2027年是关键节点,目标是实现技术、市场与资本的全面升级。
科旭威尔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自主研发的智能拍摄技术。2025年3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拍摄系统成功应用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飞任务,通过多机位协同与超高清影像采集,精准捕捉火箭升空画面,并在高温、强震动等极端环境下实现无人化操作,为科研复盘与公众科普提供关键支持。
此外,科旭威尔持续推动技术迭代。2025年1月,其“摄像机护罩全天候拍摄装置”专利获批,该设备采用防水防尘材料与AI算法,可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并兼容多型号摄像机,已广泛应用于安防监控、环境监测等领域。谢先运强调:“技术突破不仅是产品升级,更是场景落地的关键。从航天到文旅,我们的目标是让智能拍摄成为基础设施。”
北京经开区科文融合生态助力
北京经开区的政策支持为科旭威尔的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舞台。近年来,北京经开区以“打造首都科文融合产业样板区”为目标,出台《超高清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与《促进科文融合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高新视听、智能拍摄等领域提供资金补贴(最高500万元)、场景开放与产业链协同支持。例如,经开区通过“全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活动,推动科旭威尔等企业与融媒体中心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新闻传媒”的融合应用,加速智能导播、远程制作等技术的场景化落地。
北京经开区的区位优势也助力企业降本增效。2021年科旭威尔入驻经开区后,依托区内“三级实验室体系”(国家级、部级、市级)与产业链资源,快速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闭环。谢先运提到:“北京经开区不仅提供政策,更搭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例如,与尚亦城集团合作的8K超高清项目,既是技术验证,也是市场拓展的契机。”
科旭威尔的战略规划与北京经开区的产业目标高度契合。作为工信部授权的智能拍摄行业标准制定单位,科旭威尔主导的《广播级智能云台通用规范》已成为行业标杆,并正推动《会议场景智能拍摄技术要求》标准实施,进一步规范产业链协作。谢先运透露,2027年公司将完成“资本化与场景化”双转型,同时瞄准大众市场,覆盖文旅、体育赛事等千亿级场景。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