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溯源① | 一条视频带你解锁清明节千年文化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26:00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重大节日的特殊存在,清明承载着中国人“敬天法祖”的双重精神密码。

最初的清明纯粹是农事指南。《岁时百问》释其名:“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耕智慧。江南至今流传“清明浸种,谷雨插秧”的民谚。

然而这个属于播种希望的节气,却在历史长河中悄然蜕变。

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奉君后拒赏焚死的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当流亡十九年的重耳终成晋文公,那位宁被烧死也不出山的忠臣,用生命在绵山烙下“寒食禁火”的文化基因。此外,清明节还融合上巳节的习俗。上巳节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求子活动,带有一定的巫术与原始宗教色彩。汉代以后逐渐带有娱乐性质,扩展了曲水流觞、踏青等节日活动。

开元二十年,唐玄宗将寒食扫墓正式列入五礼中,成为全国性的礼俗。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一纸诏书将寒食清明假期延长至七日,踏青队伍中开始出现带着供品的扫墓人。王维笔下“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的景象,暗示着清明、寒食、上巳三个节日的悄然融合。

今日的清明节,如同经过文化累积的史书,当我们在细雨中轻拭墓碑时,触摸的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对时间、生命与传承的深刻理解。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璇 李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