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业消费微观察】游河南、品豫味、带豫货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各地纷纷推出相应举措促消费。今年“五一”假期,河南消费市场展现出强劲活力,通过发放5000万元“乐购河南”餐饮零售消费券、减免景区门票、打造特色“文旅+美食”活动等“组合拳”,有效激发了消费潜力。作为农业大省和食品工业强省,河南充分发挥“国人厨房”优势,将食品产业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形成“游河南、品豫味、带豫货”的完整消费链条。
更多传统元素添彩“美食+文旅”模式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深度挖掘当地美食文化,纷纷打出美食牌,使美食之旅成为特色文化之旅。河南省精准施策,打出一套促消费“组合拳”,“乐购河南”餐饮零售消费券覆盖酒店住宿、景区门票、餐饮等多个领域。据了解,河南去年发放2亿元金秋消费券,带动消费约6.5亿元。政策协同效应下,去年河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597亿元,增长6.1%,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增速全国第二。
今年“五一”假期,河南文旅市场呈现“量质齐升”特点。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郑州“吃喝玩乐”相关团购销量与上海、福建厦门并列全国前三,超越四川成都、浙江杭州等传统旅游强市。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河南对文旅融合模式的深度探索。
随着“美食+文旅”模式的兴起,更多传统元素也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文化IP赋能旅游消费成效显著。清明上河园以宋代文化为主题打造沉浸式演出,万岁山武侠城融入武侠元素设计互动体验,吸引大量年轻游客打卡;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参观人数持续攀升,“博物馆热”成为文旅消费新亮点。据统计,河南主要文化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超30%,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二次消费。另一方面,夜经济正在点燃河南消费市场新活力。河南实施精彩“豫”夜活动,培育“夜游、夜购、夜食、夜娱”等消费热点,重点打造郑州“夜商都”、洛阳“古都夜八点”、开封“大宋皇城·美食之都”等品牌。此外,胖东来超市凭借独特消费体验被网友称为“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成为河南商业创新的典范。
食业优势形成独特“豫味经济”
美食是地方文化的鲜明载体,在被誉为“国人厨房”的河南,食品产业在促进“五一”假期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食品企业借机推出节日特别产品和促销活动,从传统年货到创新食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数据显示,河南生产了全国二分之一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五分之三的汤圆和十分之七的水饺。这一产业优势转化为消费吸引力,形成了独特的“豫味经济”。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约80%的速食酸辣粉产自河南,白象、嗨吃家、食族人等品牌通过自媒体传播迅速走红。这些方便食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即时需求,更成为返程伴手礼。同时,老方城烩面、方中山胡辣汤等地方特色食品通过工业化生产走向全国,高度还原的口感满足了游子的思乡情,也成为推广河南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位在外求学的河南学生表示:“网购了河南烩面,吃第一口就‘惊呆’了,感觉跟现煮的差距不大,吃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此外,河南是中国最大速冻食品生产基地,拥有思念、科迪、三全等知名品牌。2018年,河南速冻食品行业销售收入408.84亿元,占全国31.8%。发达的冷链网络确保产品快速送达各地商超,成为千家万户的“冰箱常客”。
从“中原粮仓”向“消费高地”转型升级
消费是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通过政策精准发力、产业优势转化、消费生态培育,河南正从“中原粮仓”向“消费高地”转型升级,为全国提振消费提供“河南样本”。
数字化消费渗透率持续提升。支付宝数据显示,郑州咖啡订单同比翻11倍,奶茶订单翻6倍,沙拉外卖订单翻9倍。短视频平台“种草—拔草”模式深度影响消费决策,许多游客通过短视频平台发现河南美食,再通过团购完成消费闭环。
县域消费潜力逐步释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河南县域消费市场成为新增长点。今年,河南计划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推动品牌下沉,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今年一季度已发布首批100家跨境电商源头工厂名录,开展20场“跨境电商+产业带”对接活动。
消费数字化转型。河南持续加强5G、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培育数字化消费新场景。例如,推动郑州5G试点城市建设,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型业态。
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IP,推进“文化+旅游+科技”跨界融合。
食品产业升级。推动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健康化转变,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方便营养食品。建设漯河、周口、郑州等食品产业集群,巩固“国人厨房”地位。
国际消费培育。依托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河南积极发展进口商品消费、免税购物等业态,推动郑州片区聚焦“丝路自贸”,开封片区聚焦“文化自贸”,洛阳片区聚焦“科创自贸”,提升重点产业集聚力、辐射带动力和示范引领力。
(王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