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跨越五十年的山海同心,中国援摩医生仁心仁术搭建“健康桥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21:47:00    

七月的舍夫沙万,阳光如往常一样倾泻在这片蓝色山城的每个角落,位于北非的摩洛哥迎来“老朋友”,他们就是来自上海的医疗队。

上海是我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自1963年开始,上海就参与援外医疗队派遣工作。更鲜为人知的是,1975年,根据国家部署,由上海组建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至今年,上海也是中国援摩洛哥医疗正好50年。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这半个世纪里,上海共有197批、2025人次医务人员远赴他乡,用精湛医术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异国谱写大爱之歌。

“不是治我的眼睛,而是点亮了我的世界”

在穆罕默德五世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带领上海专家组,正在此开展为期两周的“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这也是中摩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

当法蒂玛老人眼上的纱布被轻轻揭开,她眨了眨眼,睫毛微颤,仿佛怕惊扰久违的光明。 “你看得清吗?”范先群院士伸出五根手指,在她眼前晃了晃。

“看见了,看见了。”她喃喃道,70多岁的皱纹里蓄满了欣喜,“你们就像真主派来的光明使者。”

这位老人受白内障困扰多年,视力仅剩光感。当得知中国医生要来开展眼科义诊,便在家人陪同下来到穆罕默德五世医院。

“上海专家组与摩洛哥眼科医生同台手术,为337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提高了技术,收获了友谊。”“光明行”专家组成员、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郭涛说。

九院眼科医生苏蕴看着那些重获光明的患者,感触颇深,“医学从来不分国界。许多复查患者见到我们就红了眼睛,有的攥着我们的手,有的颤抖着亲吻我们的手背。”

每一例成功的手术,都是撕开黑暗的一束光。30岁的欧汉姆双眼患有严重白内障,他竖起大拇指夸赞中国医生:“不是治我的眼睛,而是点亮了我的世界。”

守护“新声”,为孩子构筑听见未来的保障

在摩洛哥哈姆纳省中心医院,一声声清脆的仪器提示音正悄然改变着新生儿的命运。这声音连接着中国医疗队的智慧,也承载着摩洛哥家庭对健康未来的期盼。这背后是中国医疗队与摩洛哥携手推进的新项目:守护“新生之声”工程。

时间回溯至2024年初,一则关于马拉喀什首次开展“关注听力健康”流动医疗大篷车的新闻,引起援摩医疗队本格里分队长刘峰的注意。这一“首次”同样让总队长沙小苹有了新的想法。单次活动覆盖面有限,一个将中国“早筛早诊早干预”经验根植摩洛哥的构想由此产生。

经反复认证,摩方将项目纳入合作目录,2024年金秋,合作协议正式签署。首批采购的便携式听力筛查仪历时4个月从上海运抵摩洛哥。面对陌生技术,摩方医护面露难色,中方团队多管齐下:上海医学专家远程授课阐释原理与筛查价值,提供图文并茂的法语操作指南,录制细致入微的实操视频……三个月,四名摩洛哥护士,从零起步,蜕变为独当一面的骨干。院长利米亚(Sebbar Lamia)由衷赞叹:“中国同仁的专业与执着,为我们点亮了新的曙光。”

今年3月3日是世界听力日,守护“新生之声”项目启动了。截至6月,278名新生儿接受了这份来自中摩合作的“生命初检”。出生36小时内74.5%的初筛通过率,与中国本土数据惊人吻合,印证了技术与流程的成熟可靠。

更令人振奋的是体系的力量:筛查时间从流动义诊的不确定,提前至生命降临的48小时黄金期内无一遗漏;“筛查—登记—转诊”闭环当日形成,高危新生儿被纳入长期关爱视野。

“这个项目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是中摩医疗合作跨越半世纪友谊的升华。上海顶尖医院的专家团队愿在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等深度干预领域提供支持,共同为孩子构筑听见未来的坚实保障。”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罗蒙说,期待它成为“非洲样本”,推动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优先事项,惠及更多人群。

五十年有人七次援摩,“中国医生”口碑传扬

时光拨回到1975年。来自仁济医院的张柏根医生作为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队长,带队来到塞达特开展医疗援助。他们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投入到白天门诊、晚上急诊全天无休的忙碌中。

“很多时候,我们都要身兼数职,既是普外科医生,又要治疗骨科患者,还协助妇产科医生手术。”50年过去了,张伯根难忘那位摩洛哥产妇的眼神。当时这位产妇在家分娩后,胎盘始终没出来,她自己将脐带绕在大腿上,来到医院向中国医生求救。张柏根看着她求生的眼神,马上投入救治。最后,产妇康复出院了,中国医生的口碑也在这一次次“救人于危难中”传播开。

1975年,医疗队全体队员合影照片

还有人,因为深深的眷恋,回国了,又来了。东方医院的马良翰医生是一位援外医疗“老兵”,他七次援摩,将摩洛哥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作为一名中国医生,在异国他乡看到需要救治的病人,能竭尽所学帮助他们祛除病痛,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小小银针,征服了当地民众,也成就了我职业生涯中的别样辉煌。”马良翰说。

在舍夫沙万穆罕默德五世医院,来自上海第二人民医院的彭雪峰同样如此。十年前,他满怀激情,在阿特拉斯山脉的风雨中守护生命;十年后,回到这里,白发添了几许,一颗医心更为炽热。

2023年9月8日深夜,摩洛哥马拉喀什大区遭遇一场7.0级的强烈地震。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的张建海、周珑、严以鸿等人来到哈桑二世医院,卷起衣袖,每人完成了450毫升献血。“中国好医生,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危难时刻,中国医疗队赢得当地民众的称赞。

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收到过一面锦旗,上写“至善至美,尽职尽责”8个大字。“这是对中国援摩医疗队的肯定。”华山医院高堪达医生说。

条件再艰苦,只要患者需要,中国医生就义无反顾。市五医院的程根祥是第83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荷赛马分队队员。他忆起20多年前的一次重大车祸,6名伤员皆四肢多发性骨折,摩方医生都认为这些病人“必残无疑”。程根祥利用自带的中国钢板螺钉和有记忆功能的聚髂器等内固定材料,施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又做了该院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获及时救治,时任院长哈那非赞叹:“中国医生有不计报酬、不怕辛劳的美德。中国医生一直在帮助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技术。”

50年间,这样的救治案例不胜枚举,中国国虽有界,医者无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50多年来,上海一批批医务人员不畏艰苦,接力支援,用医术架起中摩友谊桥梁,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上海力量。

原标题:《跨越五十年的山海同心,中国援摩医生仁心仁术搭建“健康桥梁”》

栏目主编:姜澎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闻佳 通讯员 潘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