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象转身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07:09:00    

据外媒报道,美国政府正在与英特尔就入股事宜进行谈判。乍一听,这是华盛顿对本土芯片产业的“雪中送炭”,但仔细一看,这更像是一场“趁火打劫”。因为这家曾经的芯片霸主,正深陷发展困境,市场话语权日渐削弱,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小。在资本与权力的博弈中,英特尔今天的脆弱姿态,与昔日傲视群雄的身影,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4年,英特尔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的财报:全年净亏损额达188亿美元,创下公司自成立以来的最大亏损纪录。同时,公司几乎所有业务板块都在收缩。为了“止血”,英特尔连续两年裁员,2024年裁减1.5万人,2025年宣布再裁撤2.2万人,员工规模缩至2010年的水平。

这些冰冷的数字,是英特尔战略迷失最直观的注脚。过去20年,英特尔曾数次面临决定命运的重大抉择,却都站在了错误的一边,与机遇失之交臂,终致今日深陷泥潭。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拉开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序幕。英特尔原本有机会成为苹果手机的处理器供应商,但当时的公司高层认为智能手机市场规模有限,利润率不如个人计算机业务,遂放弃了这次机会。结果,苹果转向ARM架构,并最终推出自研芯片,不但自身成长为全球巨头,也改变了整个产业格局。英特尔却因困守在个人计算机的旧世界,错失了智能市场宝贵的窗口期,之后再也无力踏入其中。

近年来,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人们津津乐道于英伟达在业务布局上的前瞻性。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英特尔早在20多年前也曾推出i740显卡,试图在新兴的GPU(图形处理器)市场分一杯羹,只是很快这款产品就因竞争力不足退出了市场。

不过,真正致命的不是产品的失败,而是英特尔管理层对时代风口的误判。当英伟达凭借出色的图形处理能力迅速占领游戏市场时,英特尔却对此不屑一顾。他们把图形渲染业务视作鸡肋,没有看到图形与并行计算在更广阔领域的巨大潜力,以至于对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失利缺乏重视,更谈不上奋起直追,最终错失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卡位的机会。

在芯片制造领域,英特尔同样作出了错误选择。光刻机是半导体制造的核心设备,荷兰阿斯麦公司的极紫外光刻机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在极紫外光刻机登陆市场早期,其他芯片代工厂就选择大规模拥抱该技术。英特尔高管却认为,自身掌握的工艺技术“已经足够”,新技术成本过高不划算。结果,当竞争对手纷纷迎来工艺飞跃时,英特尔却在10纳米、7纳米节点接连迟滞,昔日的制程优势被逐步蚕食,从领跑者沦为追赶者。

英特尔的几次关键战略失误,折射出一种典型的大企业病:过度依赖利润驱动,沉溺于路径依赖,被内部既得利益所束缚。

回顾往昔,英特尔曾是当之无愧的芯片霸主、科技巨头。1985年,它推出i386处理器,开启32位时代,成为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基石。Pentium系列更是让英特尔成为全球家喻户晓的品牌。曾经,人们提到电脑芯片,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句著名的广告语:“Intel Inside(内含英特尔)”,任何想挑战英特尔的企业,都必须面对其雄厚的技术积累、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然而,也正是这种看似无可匹敌的优势,逐渐演变为企业转型的桎梏。公司管理层只盯着短期财务数字和眼前利润,对原有技术路线深信不疑,对新兴市场趋势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当他们终于意识到技术风口已经改变,往往为时已晚。

更大的掣肘来自公司内部利益的复杂交错。董事会与股东盯着短期财报,业务部门争夺资源,管理层顾虑重重。哪怕内部有人洞察到变革的必要性,也常常无力推动。

这正是典型的“大象转身难”:大象体型庞大,每一次转身都要耗费巨大的力量。同样,大企业在顺应新技术浪潮变革时,原有的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文化惯性都会带来巨大的摩擦阻力。于是,英特尔的改革一次次流于表面。公司近年来频繁换帅,希望能带来转机。但事实一再证明,掌舵者决心再大,也难以撼动庞大体系的惯性,最终陷入一次次失望的循环。

英特尔,就是这样一部活生生的商业教材。它告诉我们:当短期利润成为唯一指标,当庞大组织无法灵活应对变化,当创新被流程与财务报表层层束缚,哪怕时代的浪潮已扑面而来,巨轮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在历史的舞台边缘行将搁浅。

这不仅是英特尔的困境,更是所有大企业的警示。辉煌从来不是永恒的,优势也可能转化为枷锁。历史上,类似的故事在不停上演,未来也许还会继续重复。当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唯有保持对未来的敏锐,敢于突破自身路径依赖,才能真正避免被时代抛弃,逐浪新潮流。(作者:袁 勇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