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方言撷趣 | 黄县话里那些有趣的量词
王东超
“一个客人”和“一位客人”,显然后者明显带有尊重的情感色彩,要是说“一位犯人”显然就不合适了。“一个月亮”和“一钩明月”,后者似乎更加形象、生动、鲜明,让描摹更加充满意味。
相比于普通话,方言中的量词往往更有个性,更丰富多彩,既有古代遗留的,也有区域独有的。黄县话里就有一些比较独特的量词,值得细细品味。
一
器物量词不是刻意制造的有标准的量具,其容量可大可小,有随意性。
“槽”指盛牲畜饲料的长条形器具,如驴槽儿。“槽”可作量词,如一槽儿猪食。“屉”是竹、木等制成的器具,用来蒸食物。“屉”也可作量词,如一屉包儿。“匣”是装东西的较小的方形器具,有抽拉的盖儿,如木匣。“匣”可作量词,如一匣儿点心。“钵”指像盆而较小的器具,如小饭钵。“钵”也可作量词,如一钵儿菜。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古人就用各种真实可感的方式来体现,器物量词加名词也是表现形式之一,如用“盏茶”来形容较短的时间,乡下人少喝茶,黄县话用“一袋烟(吃袋烟)嘞工夫”来代替。
长度量词是指用来计量长度、高度、深度、厚度、围度以及里程等方面的量词,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标准。以身体为度量标准的长度量词和器物量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个体差异导致长短不一。如“一人高”,姚明和潘长江能差出接近一米来。在黄县话里,两臂合抱的量为“一搂”,比如:这树有一搂粗。“掐儿”是拇指和另一手手指尖相对握着的数量,如一掐儿韭菜。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为“一庹”,比如:这根木头有三庹长。普通话用“一拃(zhǎ)”表示张开的大拇指和中指两端间的距离,而黄县话用“一捺(nǎ)”,比如:这个小擀杖儿有两捺长。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叫“一指”,可用来计算深浅、宽窄等,比如:母鸡有三指裆喽。一个手指头的厚度叫“一扁指”,比如:这块板儿有一扁指厚。“一胯儿”用来形容很短的距离,比如:这一胯儿距远儿你还用开车来啊。
二
个体量词表示事物性状相对独立的个体单位,主要与个体名词配合。
“轱轮儿”指圆柱体的东西切成的段,如一轱轮儿甘蔗。“箸” 和“轱轮儿”意思相近,专指切成一段一段的炸鱼或炖鱼,比如:你箝一箸儿鱼碗里;留两箸儿鱼给他。“管”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如一管钢笔。“骨节儿”指节、段,比如:磕成两骨节儿喽。“节骨儿”和“骨节儿”互为逆序词,意思相同,比如:她走起道儿来腰扭成三节骨。“印”作为量词,相当于打垄的“则儿”,专用于锅的大小,如八印锅。但这“印”具体怎么个章程,谁也说不明白,这也是奇哉怪也的事。
“行(háng)”用于成行的东西,如一行白鹭上青天。“行(xíng)”用于重叠、积累的东西,比如:垒儿两行儿砖。“一喳儿”是极薄的一层,比如:她瘦嘞就剩儿一喳儿皮儿。“摞”用于重叠放置的东西,如一摞书。“溜儿”用于树等,相当于“行”“排”,比如:凳儿排成两溜儿。用于布、纸等,相当于 “条”,比如:把纸裁成一溜儿一溜儿嘞。“一溜手儿”就是“一窄溜儿”,比如:弄一窄溜儿布帮上。“沓儿”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或其他东西,如一沓儿纸。“刀”是计算纸张的单位,通常为一百张一刀纸。黄县话里烧纸几十张三折捆好也叫“一刀”。烧纸的时候烧几张也叫“烧刀纸”。“刀”也用于一刀割下来的肉,黄县民俗,“六十六,吃闺娘一刀肉”,一刀下去有几斤算几斤。
烧纸垛成垛儿捆好叫“一墩儿纸”。“墩”也用于丛生的或几棵合在一起的植物,如一墩眉豆。“畦(方言音鞋)”用于计算种在畦上的作物的数量,如一畦儿菠菜。“埯(ǎn)儿”用于点种的瓜、豆等,如一埯儿长儿果儿。“角”用于从整体划分成的角形东西,如两角长儿果儿(指未剥开的带壳的,长儿果儿仁儿要用“粒儿”)。蒜编成一条辫子形状叫“一辫儿蒜”,一个蒜球叫“一头蒜”。一头蒜包含数个蒜瓣,一个蒜瓣称作“一瓣蒜”,黄县话则称作“一占儿蒜”,可能是人们占卜时用铜钱、牙牌等零散物件推断祸福,故将“占”作量词形容零散个体。
过年的饽饽个大,怕熥不透,就切成片熥,一片饽饽叫“一页儿饽饽”。西瓜切开成片状,一片西瓜叫“一页儿西瓜”,也叫“一占儿西瓜”。如果十字刀将饽饽分为四份再熥,黄县话叫“一切四陋儿(方言音)”,一块叫“一陋儿”;木头破成四块会说“一破四陋儿”;分犁、分苹果会说“一劐(huō,黄县话有时读作kuō)四陋儿”。“陋”的用法可参考“隅”。“隅”指角、角落,如偏安一隅。汉佚名《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黄县老城有东北隅村,在城之东北角。“陋”指偏僻、边远。《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陋”和“隅”一样,都有一角之意。
“ (zōu)”作量词用于细长形的东西,相当于“把”“束”等。过去做面条,都是手擀面,切一段,用手把切好的面条“ ”起来得擞一下,防止粘连,这称为“一 儿面”,下面条的时候也得“一 儿一 儿”下,不能一下子推到锅里。后来有了压面机,每压出相应长度的一段,都要用手揪断,放一边晾着,这也称为“一 儿面”。再后来有了机制挂面,因为是用纸封的一箍一箍的,故黄县话称之为“封儿面”,一包全下了称为“下一箍儿面”,只下一部分称为“下一撮(zuǒ)儿面”。香也是用纸包着的,所以称作“一箍儿香”。“撮”也用于成丛的毛发,比如:他外号“一撮儿毛儿”。线、麻、头发、胡须等细丝状的东西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儿”,如三绺儿长须。“桄儿”用于线,如一桄儿线。“挂”多用于成套或成串的东西,如一挂肠儿、一挂车、一挂鞭。“幅儿”用于布帛、呢绒、书画等,比如:用两幅儿布做儿个炕单儿。席一张叫“一领”。“捧”用于能捧的东西,如一捧长儿果儿。“档(dàng)儿”用于事件,比如:我都忘儿这档儿事儿喽。“铳”用于扑克,相当于“副”,如一铳扑克。过去用的是火药枪,枪管里装好火药和铁砂才能放一枪。而一铳扑克也足以让大家燃起战火。“球”用于成团的、聚集的东西,比如:柳絮儿一球一球嘞;那棵树底下虮蛘一球一球嘞,那是两窝虮蛘在打仗。
十二个为“一打”,如一打铅笔,来源于英语dozen。但是黄县人说的“一打啤酒”指的是“一提溜啤酒”,一捆只有九瓶。在黄县话里,“棒儿”即瓶子,如酒棒儿。作量词,用于可盛瓶中的液体或流体等,如一棒儿酒。“棒”也指两个,一对。“脬(pāo)”即“尿(方言音suī)脬),”黄县话叫“尿巴儿”,作量词用于屎和尿,如一脬尿。现多写作“泡”。在黄县话里则说作“一泼尿”。明李翊《俗呼小录》:“雨一番一起为一泼。”引申用于屎尿,如一泼尿。“尿泼尿嘞工夫”则形容时间之短。“铺(pū)”用于炕,如一铺炕。在农村,如果女人长得像顾大嫂一样的健壮,人们往往会送其外号“半铺炕”。“铺”也可用于割倒的草等,如一铺草。“挲(sà)”意思相近,如一挲儿草。吃咸菜的时候一下子箝很多,别人会说你“咸菜一挲儿一挲儿嘞吃”。
“磴儿”用于台阶或楼梯,如一磴儿一磴儿往上爬。“栋”(黄县话里读如deng)指房子、楼房,比如:一顿儿吃儿一头牛,腚底坐儿一栋楼。
“堆”用于成堆的物或成群的人,也指同一处所,比如:一天到黑待一堆儿耍。也指一同、一起,比如:咱一堆儿去一堆儿回。“堆堌”就是堆,比如:恁家分儿一堆堌苞米,一小堆堌豆儿。“堌堆”是“堆堌”的逆序词,也可作量词,比如:合校以后,无管是开会还是搞什么活动,两个学校嘞学生还是分成两堌堆。“堌堆”也指土丘,如茔堌堆、泥堌堆。
配制量词指经过人们刻意搭配而成的计量单位。《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驷”指四匹马。在黄县话里,“犋”指牵引犁、耙等农具的畜力单位,能拉动一种农具的畜力叫“一犋”,一般是两头牲口,如一犋牲口。
三
动量词是表示行为单位的量词,如回、次、遍、趟、通等,与动作配合。黄县话有不少有特色的动量词。
“茬”指在同一块地上,作物种植或生长的次数,一次叫“一茬”,如换茬、一茬儿麦儿一茬儿苞米;二茬玫瑰(摘过一次又生长的玫瑰葡萄)。“刀”指韭菜收割的次数,如头刀韭菜。“喷(pèn)”指开花结实或成熟收割的次数,比如:头喷樗芽儿最鲜;这一喷儿能结二百斤果。“辚(lín)”即“轮”,用于循环的事物或动作,比如:我去晚喽,他们已经喝儿一辚儿;咱再打一辚(一圈)牌吧。“遭”相当于“次”“趟”,如上一遭、大闺宁坐轿——头一遭儿。“一遭儿半遭儿”就是一次半次,指次数少,比如:你往家里拿东西,一遭儿半遭儿也就算喽,扛不住你成年到头拿。
在黄县话里,“一次”也叫“一火”,比如:咱再来一火。吴梦龙《喻世明言·卷三·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情兴复发,又弄一火。”《喻世明言》里有大量的吴语方言,“一火”可能就来自吴语。“和(huó)”指洗衣服时换水的次数,如洗儿两和;“水”指洗衣服的次数,衣服洗一次叫“一水”,如这衣裳洗儿两水。“一水儿”指种类或样式全部一样,比如:他屋里一水儿嘞红木家具。
过去生产队分粮,一家一堆堌,自己用麻袋装,磅秤称重有限制,如果数量多,就得分成几次称,每过秤一次称“一孚(fú)”。春天槐花开的时候,鱼贩子到村里卖针良鱼,大家掇着盆子围上去,鱼贩子会说:“不着急,一孚一孚称。”卖了六份,忙中出错,只收了五个人的钱,这就称为“跑儿孚喽”,有一孚的钱没收到。“孚”即孵化,为“孵”之初文。《说文·爪部》:“孚,卵孚也。”鸡鸭要一窝一窝孵,称量要一份一份称,故以“孚”为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