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匡乐成:新华出版社积极探索出版融合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4:36:00    

8月18至19日,2025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民进中央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会主委黄震在开幕式上致辞,民进中央副主席何志敏主持开幕式并作闭幕讲话。

新华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匡乐成作题为“新华社的出版社 出版界的新华社——新华出版社积极探索出版融合发展”的主旨发言。匡乐成表示,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出版传媒人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图为:新华社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匡乐成在2025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

匡乐成表示,中国民主促进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教育文化出版传媒是民进的主界别。上海是民进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重镇。自2014年“上海民进出版论坛”创办以来,这个论坛已成为民进为出版传媒事业集智聚力、建言献策的重要舞台!

匡乐成说,作为新华社主管主办的出版社,传播主流价值、服务读者需求始终是我们坚守的核心使命。作为新华社的出版社,我们一直致力成为“出版界的新华社”。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新华社的传播矩阵向读者展示出版业在转型压力下,全面改革、奋发进取的行业面貌;另一方面我们作为出版业的一员,始终依托新华社优质的内容资源,坚持精品原创,加速数智升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推动文化出海。

匡乐成表示,新华出版社始终把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相关图书出版传播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近镜头:温暖的瞬间》等精品力作,创新探索新华社的融合报道变成融合出版的精品图书模式。让领袖风范可知可感,使理论阐释入脑入心。目前,一批相关图书正在高标准推进,我们以重点图书出版工程为抓手,构建起主题出版全链条生产体系。

图为:总书记图书《近镜头:温暖的瞬间》

在话语体系创新方面,新华出版社突破传统出版边界:一方面用好新华社的报道和高端智库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体系化深度研究,另一方面开发融媒体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等新型产品。以《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为例,这是新华社记者以图、文、视频相融合的方式多角度立体式呈现了22座历史名城的文化脉络,我们在汇编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加入采编札记,又召开了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研讨会,通过创新"新闻报道二次创作——出版产品深度开发——全媒体矩阵传播"的特色路径,实现新闻价值向出版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在国际出版传播方面,构建"一体两翼"体系:对内联合外文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兄弟社深化重点图书的多语种开发,对外携手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和新华社的海外分社推动《近镜头:温暖的瞬间》20个语种版本全球发行。在香港书展上,《近镜头:温暖的瞬间》繁体版得到热烈反响。

匡乐成介绍,《中国年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国家年鉴,自1981年创刊以来,已连续出版44期。其内容翔实、资料完整、数据权威,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海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文版和英文版

新华出版社近年来优化完善流程机制,不断提升办刊质量,探索年鉴组稿编发与新媒体端口协同联动机制,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推进《中国年鉴》编辑部与出版社“大编辑部”一体化运营,加强同国家部委、头部企业、行业协会和新华社国内分社、地方供稿单位协同联动,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不断提高年鉴办刊质量。

新华出版社注重加强整合集聚,深度开发年鉴内容、渠道和人才资源,加强立体化、数字化开发和精准化传播,提升整体运营效益。加强史志鉴类出版物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志鉴品牌整合出版传播,持续提升“中国年鉴社”各新媒体端口影响力。持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志鉴系列”出版品牌建设。

新华出版社联合海内外渠道网络,尤其是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等出版出海渠道,充分运用国际书展和全社传播平台,持续做好《中国年鉴》英文版全球推广,努力建设向外展示中国成就与中国形象的重要文化阵地。我们正在把《中国年鉴》打造为兼具史料价值和传播效能的"国家名片"。

匡乐成说:“面对AI技术革命,我们正以"双轮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出版智能化转型。”新华出版社去年年底以来策划出版了一批反映人工智能最新发展的出版物,这些著作不仅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理论脉络,更以权威视角解读了AI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

如《AI改变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与智算经济》为决策者和产业界提供了智算经济发展的方法论指导;《智驭未来:AI浪潮与中国发展》通过详实的案例,展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AI红利:创作者解锁万亿市场》为内容创作者揭示了人机协同的新范式;《杭州密码:"六小龙"何以在此腾飞》则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这一系列出版物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知体系,既满足了专业人士的技术需求,也为普通读者架设了理解人工智能的桥梁,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专业性与普及性并重的出版特色。

图为:新华社人工智能系列丛书

同时,用好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更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流程规范。推动“采编助手”、智能审校、AI编辑等新技术工具在出版中的运用。启动面向未来的协同生产与管理数字平台建设,着眼长远逐步构建集OA管理、数字ERP、数字资源管理、营销发行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等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工作平台,推动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新华出版社社长助理、北京新华音像电子出版社总经理周丹丹介绍了新华出版社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开拓探索和实践转型。

图为:新华社出版社社长助理周丹丹在2025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

周丹丹说,今年上半年以来,新华出版社在数字文化产业、游戏动漫周边、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先后与中国动漫集团、腾讯集团、游戏科学等达成多项合作。在上海书展亮相的《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图书+文创”,是我们与游戏公司合作的首个图书文创项目,接下来还将与腾讯合作“王者荣耀十周年”系列图书。并在上海书展上展示与魅族科技联合发布的新华社文创沉浸式“VR”眼镜和可穿戴设备。

新华出版社将以三个赋能推动数字文旅“讲好中国故事”,持续释放数字文化价值。

文化赋能——《黑神话:悟空》爆火出圈,正是源于《西游记》经典IP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游戏载体让全球玩家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成为“文化出海”的标杆案例。这种“文化赋能游戏、游戏传播文化”的双向逻辑,既能为文旅资源注入年轻化表达,也能让游戏产品摆脱单一娱乐属性,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游传文”的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在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以科技赋能实现创新突破。对于文旅而言,深度运用游戏领域的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正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开端。

传播赋能——新华社旗下汇聚了全国最大的报刊集群、国家级新闻网站集群、移动新媒体集群、国际化传播矩阵,通过国际通稿线路、184家海外分支机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及国际展会论坛等渠道,形成声量先行的传播态势,构建文旅出海“高速通道”。

深入探索“出版+文创”融合开发,持续打造“新华社文创”文化品牌,培育好这一新的增长点。截至目前,已推出一系列“新华社文创”产品。在依托新华社文化故事和标志性建筑的基础上,巧妙融合了新华社大院内的自然元素——玉兰花的高雅、银杏树的坚韧、柿子树的丰盈、爬山虎的生机,以及憨态可掬的社猫,打造出新华保温杯、新华社黄铜文具套装、“新华社的四季”冰箱贴、新华社行李牌、“铅笔楼”解压玩偶等多种既方正大气又不失趣味的文创产品,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近期新华出版社还将在北京西城、上海徐汇将分别落地“国社之夏—新华社文创展”和“新华数智VR展示空间”,有效扩大国社文化的影响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