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慧”种菜 有“绝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11:44:00    

西红柿坐“专列”、手机成了“风口管家”、大棚中竖起“魔法柱”……青县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

“慧”种菜 有“绝活”

吴爱霞用手机操作打开开风口。

宋立彦介绍空气压缩机装置。

说起种菜,青县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有绝活。

菜农种大棚蔬菜靠手机APP调控温度、以智能“弥雾机”为蔬菜增加营养、蔬菜在大棚里还坐上了“专列”……记者看到,这里的一个个大棚科技感十足。

一部手机管着38个大棚的“风口”

日前一大早,57岁的大棚管理工作人员吴爱霞站在蔬菜大棚外,手指在手机屏上轻轻一划,7号棚顶的棉被卷帘便缓缓升起。“棚内温度33.7℃,大于预设28℃,需要开风口。”吴爱霞说话的工夫,已经点了手机屏幕上的“小雨农智管控”系统,通风口缓缓打开。屏幕上跳动的“33.7℃”开始匀速回落,吴爱霞看着数值稳稳停在28℃后,接着来到另一个大棚。

“过去,每天的开关风口可是个费事的活儿!”吴爱霞说,冬天,每天早晨都需要通过简易的梯子爬到棚顶拉开风口,到了晚上再爬到棚顶关上。一个人管着30多个大棚,一天到晚,也就能干这一件事。

如今,吴爱霞通过智能终端一键启动电动卷帘系统,棚顶的电机启动,橡塑保温被也替代了草帘,更适用于自动化操作。棚顶新安装的自动放风机,通过棚内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风口开合幅度由数据传动装置来调节。一部手机随时监测38个大棚内温度、湿度等,进行远程调节,异常情况还会推送警示信息至手机。

吴爱霞说,有了这“风口管家”,现在种菜轻松多了。

大棚套上“宇航服”

在青县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的黄瓜种植大棚内,墙体上整齐排列着黑色的“水袋”。菜农刘云生告诉记者,这些“水袋”配备了太阳能集散热系统。白天阳光充足棚内温度较高时,系统会自动抽水加温,并将温水存储到储水槽中,到晚上棚内温度过低时,系统会“指挥”水流循环装置持续放出温水,达到给大棚增温的效果。

“过去遇上极寒天气,大棚土坯墙和砖墙透寒,棚内温度低时,半夜还得点炉子给棚内加热。”刘云生说,蔬菜生长有自己的适宜温度,西红柿温度太低就不开花,黄瓜一受冻就容易长成“罗圈腿”,棚内温度的把控太重要了。

青县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宋立彦说,新型智慧大棚采用的“钢桁架骨架+橡塑复合抗老化膜保温材料”,其保温效果是传统砖墙或土垛墙的两倍,就像给大棚套“宇航服”,而且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

“魔法柱”能将热量储存在土壤中

在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辣椒种植大棚里,棚中间的四根白色“立柱”十分引人注目。“这些是空气压缩机装置。”宋立彦告诉记者,白天温度过高时,它们会自动启动,把空气中的热量吸入柱子里,顺着地下的地热管道将热量储存在土壤中。

“现在一瞅手机就知道地温,半夜再不用披棉袄、钻棚子、烧炉子。”刘云生说,没有安装这套装置时,他们只能趴在地上,将一根一尺长的温度表插入土壤测温度。土壤温度过低,蔬菜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低温导致西红柿在产花粉时活性降低,经过补救措施提升土壤温度时,蔬菜可能就已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如今,埋藏在地下的地热管道能使土壤温度稳定在16℃至18℃,黄瓜根系白嫩,须根增加3倍,西红柿坐果率提升40%。宋立彦说,冬天“气土换热”至少需要5个小时,一个大棚的装置开一小时用电约0.55度,一天算下来电费还不到一块五毛钱。

“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棚内空气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土壤的温湿度等,并将数据传输到相应的手机软件上。大棚管理人员通过手机便可对棚内情况一目了然。”宋立彦说。

大棚里的番茄坐上“专列”

在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新型日光温室大棚内,一个个红的、橙的、绿的西红柿甚是喜人,令人垂涎欲滴。

记者注意到,一排排西红柿秧间建起了一条条“轨道”。园区工人李欣雨坐在“小火车”上,按下轨道运输车前进的按钮,“小火车”在大棚里缓缓绕着轨道前进,她随着“小火车”边移动边摘西红柿。当桶装满西红柿,“小火车”便载着她来到大棚出口处。

前来采摘的游客们举着手机为“小火车”拍照。“以前摘菜时,人手一个桶,弯腰数百次,走两步提一下桶,桶满了再往三轮车里放,一天下来,推着三轮车来来回回得20多趟。自从安装了轨道运输车,大棚里搬运的活少多了。”李雨欣说。

宋立彦说,这台轨道车单次可承载100公斤西红柿,相当于两个工人同时搬运的量,不仅能让劳动强度降低70%,还能让效率提升50%。

智能“弥雾机”为蔬菜增营养

日前早晨6时许,记者跟随管理人员安东推开一个大棚的铝合金门,里面扑面而来的是西瓜秧苗特有的味道。安东从兜里掏出一个白色的遥控器,对着一个趴在地上的长方体机器轻轻一按。机器就顺着蜿蜒的轨道爬到了大棚顶部那条笔直的银色轨道上。再按下一个按钮,悬挂在轨道上的机器喷头开始在空中旋转,喷出乳白色的雾气,大棚里瞬间仙气飘飘。

“这叫‘弥雾机’,喷出的白色雾气其实是营养液。”安东说,去年这个时候,他还要背着十五公斤重的喷雾器,完成大棚的喷洒作业。现在只要按一下按钮,“弥雾机”就能把他以前的活儿干得漂漂亮亮。

“在温室大棚中,它是守护蔬菜瓜果茁壮成长的‘绿色卫士’。大棚内空间相对封闭,传统喷雾方式容易增加湿度,引发病害。而弥雾机用水量少,90米长度的大棚仅需15分钟即可喷完,而且能够实现节水。”宋立彦说,机器产生的细微颗粒穿透力强,可直接穿过植物株冠层,助力绿色蔬菜的生产。

建大棚就像“搭积木”

在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新建项目现场,一座占地1.6亩的蔬菜大棚仅用10天便能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现在搭建大棚就像搭积木一样省事。”园区负责人李志彬在现场介绍,“每个钢架和智能设备都提前在工厂完成标准化生产,运到现场后直接组装。螺栓一拧,线路一接,大棚骨架就立起来了,建设效率比过去传统的建设模式至少快3倍。”

记者看到,这座大棚的骨架由镀锌管构成,覆盖着橡塑保温层。与传统大棚不同,其内部预装了环境传感器、水肥一体化设备等,所有线路均采用插接式设计。

“传统50厘米厚的砖墙占地多,现在的智能大棚墙体厚度只有6厘米,每亩能多种100多株苗。”李志彬说。(记者 申 萍 通讯员 韩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