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反诈民警的“十八般武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09:10:00    

在米东吾悦广场,市公安局特警三支队民警操作无人机进行反诈宣传。(通讯员邹俊才摄)

沙依巴克区公安分局反诈民警朱中华(左)在潮笑相声客栈的舞台上,用传统曲艺的“说学逗唱”为观众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反诈宣传。(受访人供图)

新疆网讯 (记者刘青霞)在乌鲁木齐的烟火街巷与云端天际,一群身着藏蓝的身影正悄然重构反诈的叙事逻辑。他们或操纵无人机盘旋于城市上空,或化身“相声演员”“说唱歌手”在人潮中演绎骗局百态——传统警务的边界正在这场守护人民“钱袋子”的智慧战役中无限延展。科技赋能、艺术破壁、心理疗愈,民警们以“十八般武艺”织就一张全民防诈的韧性之网。

科技赋能:立体反诈新图景

米东吾悦广场上空,一架无人机如银色信使轻盈掠过,搭载的扩音器清晰播报反诈警示。地面人群循声仰首,民警适时走近递上手册:“虚假投资回报高,本金一去永不回——天上无人机提醒,地上我们解惑。”这“空中警察+地面小分队”的创新联动,将科技锋芒精准楔入城市日常脉搏。

当科技注入宣传,传统场景亦焕发新生。沙依巴克区天华夜市,摊位上烤肉滋滋作响,孜然香气弥漫。沙依巴克区公安分局骑马山派出所民警穿梭于举杯畅饮的食客间:“大哥,这羊肉串香,可别让‘刷单返利’的诱饵钩走了辛苦钱!”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反诈宣传单递到食客的手中,安全提醒与烟火气息无缝交融。而在燥热的小草湖公安检查站,民警切开的西瓜红瓤诱人,一句“吃块甜瓜解解渴,听段反诈醒醒神”让长途司机卸下疲惫,防诈知识如清泉沁入心田。

文艺反诈:警营轻骑兵的舞台攻坚

在高新区(新市区)公安分局一间排练室,单英哲带领的公安文艺小分队正打磨新作。架子鼓与民族乐器艾捷克奇妙混响,阿尔法·阿不都热依木的手指在琴弦上翻飞,唱词直击要害:“索要验证码不明说?劝你收手别犯傻!”这支从2019年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浪潮中诞生的“警营文艺轻骑兵”,早已突破单一反诈职能,将“放管服”改革、禁毒教育熔铸于舞台。

创作浸染汗水与灵感。队员们执勤办案后挑灯夜战,“命题框架+即兴碰撞”催生出方言小品、潮流街舞等多元形态。一次,揭露刷单骗局的相声演出刚过半,一个市民攥着手机冲入后台:“你们说的短信我刚收到!差点转了钱!”而在老旧社区,76岁的李开明看完养老诈骗情景剧,次日便识破“保健品投资”圈套。舞台方寸之间,真实案例的警示如利刃劈开侥幸迷雾。

全民共治:织就防诈天罗地网

当民警在夜市说段子、在直播间唱改编歌曲,质疑声也曾泛起:“警察搞这些算不算不务正业?”沙区公安分局一位老民警的回答朴素而深刻:“骗子用尽心思钻营新剧本,我们若固守老套路,怎能守好群众的钱袋子?”

这种看似“跨界”的坚守,根植于对主责主业的深刻体认。正如东山派出所所长李守江所言:“做强‘派出所主防’的关键,是把宣传防范转化为压降发案、赢得民心的利器。”每一次无人机升空、每场即兴情景剧、每个定制化课件,皆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躬身实践——科技锐度、人间温度、艺术感染力在此交织,共同指向“天下无诈”的朴素愿景。

从“葫芦警官”的七彩密码到天山区公安分局“兔子警官”在校园带学生合唱反诈歌曲;从机场民警针对“机票退改签”骗局精准拦截,到执勤点甜瓜旁的温馨提醒……警民关系正被创新实践悄然重塑。夜市里举着烤串聆听讲解的市民、校园操场上齐唱反诈歌曲的学生、树荫下参与“反诈拉呱”的老人,都已悄然蜕变——从被动接收者成为防诈知识的主动解读者与传播节点。

在这场永不停歇的攻防战中,藏蓝身影以科技为翼、以艺术为桥、以人心为战场,将反诈防线构筑于云端、扎根于街巷、流淌于人间烟火。当无人机掠过城市天际线,当“葫芦口诀”在社区口耳相传,当舞台灯光照亮民警坚毅的面庞——一幅警民共织平安网的壮阔图景,已然在每一处有生活气息升腾的地方徐徐铺展。

创意破壁:“葫芦警官”的七彩密码

沙依巴克区反诈宣教基地,朱中华手中的七彩葫芦折射出智慧光芒。每个色彩对应一项反诈要诀:“红葫芦警示——不明链接不点击!绿葫芦叮咛——守住你的验证码!”在他十余年足迹踏遍的千余场宣讲中,这套独创的“四不两守一多”口诀如魔法咒语,让艰涩知识化为群众口口相传的反诈智慧。

基地内科技装置揭示诈骗深层逻辑。VR眼镜让人瞬间“穿越”至精心设计的陷阱,目睹资金如何在指尖流失;一块屏幕演示变声技术如何将骗子伪装成亲人……朱中华的警告振聋发聩:“你和电信诈骗的距离,不过是你拿起手机的30厘米!”科技在此不是冰冷展品,而是制造认知震撼的清醒剂。

朱中华的舞台更延伸至笑声与掌声交织的剧场。他将“杀猪盘”骗局编成相声《我的男友是雇佣兵》,把刷单陷阱谱进说唱《不当大冤种》。当绕口令的快节奏裹挟着反诈干货击中观众笑点时,严肃警示已悄然植入记忆。他深谙人心密码,针对学生、老人、企业职员定制40余种“反诈剧本”,如同邻里闲话般熨帖不同群体的认知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