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郁南:当好科技“店小二”,打造服务型政府
近日,广东康美先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云浮市郁南无核黄皮产品的销售数据”获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企业负责人朱振雄表示,正是郁南县政府部门全流程服务,促成了企业申报成功。这只是郁南县强化科技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称,这是当好“店小二”,打造服务型政府。
政策服务全流程 企业发展添动力
郁南县的“店小二”职责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关联。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涵盖惠企政策解读、知识产权布局、产品研发支持以及申报材料修正等服务。如康美先公司所经历的,这种贴心且专业的服务模式,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信心。
近年来,郁南县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该县有效注册商标达2925件;有效发明专利70件,有效实用新型专利495件,有效外观设计专利337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PCT国际专利2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申请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企业已有23家。这些知识产权成果不仅体现了郁南县企业的创新实力,也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搭建桥梁 科技攻关助力产业升级
科技小院是郁南县连接田间地头与高等学府的桥梁。广东郁南黄皮科技小院针对黄皮全产业链,联合起高校、科研院所和农技专家,围绕黄皮种植裂果、日灼、保鲜等难题,开展了深度科研攻关。这条在高校科研力量与田间地头之间搭起的连接之桥,为黄皮企业解决技术短板、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核心支撑。

科技小院团队在田间地头研究黄皮
据了解,郁南县科协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将黄皮新种质创制、防日灼与防裂果及保鲜技术等三个研究课题项目列入县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项目库。研究团队结合郁南土质和气候特点,推广引种华蜜黄皮1号、2号、3号三个早、中、晚熟黄皮品种,延长了黄皮采摘期,还引种紫肉、冰糖无核等黄皮新品种进行实验研究,填补了无核黄皮品种单一的短板,满足了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黄皮产业升级。

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秦永华的指导下,团队研究无核黄皮保鲜和防裂等方面的技术
多元培育 人才支撑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利用该县科协搭建的平台,众多企业解决了科研和生产上的难题。
科技小院和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一道,一边开展科技指导,一边对基层技术人员和企业人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将黄皮最新技术、市场行情和产业分析传递给种植户,成功培育了一批“土专家”和科技小院“毕业生”,成为郁南黄皮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校主导的研究团队,扎根农村在农民身边开展科研工作,实现零时差无偿帮扶,提高技术到位率。科技小院的驻院师生深入种植大户和果场基地,现场为种植户排忧解难。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在郁南设立了科技服务站,他们在东坝镇粗石玉兰村建设荔枝新品种引种示范展示园和示范基地,筛选适合郁南种植的新品种,培育打造荔枝产业品牌。
广东省化工学会组织专家在广东壹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采用新型生物处理技术结合膜分离工艺的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达标率。在云浮市润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家们针对材料的配方优化、生产工艺的改进等,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

广州合成材料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杨育农带领专家团队深入云浮郁南产业园区大湾化工产业基地
“双百行动”赋能 郁南企业踏上发展快车道
“双百行动”的帮扶协作力量,是郁南县当好“店小二”的重要资源。郁南县深度挖掘广东工业大学和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科技、校友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科创飞地”搭建起一座连接高校与企业的桥梁,政产学研用在这里深度融合。
由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和管理学院教授领衔的“双百行动”驻郁南县工作队与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携手,深入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全面了解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农产品加工工艺等具体情况。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高校资源,为当地企业成功链接华南农业大学“华农优品荟”平台。从消费帮扶馆的入驻,到“华农优品荟”线上平台的加入,再到首场线下“华农优品荟”活动的参与,农村科技特派员们协助企业销售农产品,让这些农产品直接呈现在更广泛的社会消费群体面前,成功吸引了社会各界对郁南优质农产品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郁南农产品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永光电池材料公司,郁南县科技局联合广东工业大学,针对电池材料研发生产难题给出了技术改进建议。在联塑阀门公司,调研团队面对企业面临的技术挑战,迅速提出解决方向,并积极推动校企科研合作,共同为阀门制造技术的升级,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郁南县政府把当好服务企业和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店小二”作为重要的使命,解决企业最紧迫的科技需求,接下来,继续深化科技赋能和优化服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 | 记者 郑俊良 通讯员 张健珍
图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