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评丨陷“招生难”困境,民办本科院校该向何处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20:12:00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近期,“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难”问题再次引起外界关注。其中,在广东20多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有14所高校需要补录。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仍有多所高校“未招满”。如湛江科技学院经第三次征集志愿后,仍“缺口”2900余人。除了广东,针对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广西、黑龙江也启动了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其中,广西更是最后征集志愿时“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云南则启动了第六轮征集志愿。在最后征集志愿时,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比最初降低了30分或40分,所涉及的学校多数为民办本科院校。

据此,有舆论评论民办院校“不香了”、“不行了”,还有人断言大部分民办院校会在不久的将来“退出”。而其实,“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难”,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部分没有办学特色的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难,而并非所有民办本科院校都招生难。这恰恰是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民办本科院校必然出现的“优胜劣汰”。民办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教育选择,那些坚持高质量、特色办学的民办院校,不会退出,而会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人认为,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遇冷,是受生源影响。其实不然,按照我国出生人口变化趋势,我国高考高峰要到2032年前后到来,今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也高达1335万。部分民办本科院校招生缺额,是考生“以脚投票”,放弃报考。而这些民办院校的共同特点是,除了能回报给学生一纸本科文凭外,办学缺乏特色、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崇尚学历的“学历社会”,这些民办院校还有一定生存空间,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以及考生的教育观、成才观发生变化,只能回报学历的民办院校,就必然被淘汰。事实上,在过去几年的高考招生中,就已有民办本科院校严重缺额,有的民办院校就是勉强完成招生计划,学生报到率也不高。

在部分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遇冷的同时,今年高考中,有两个现象引起关注。一是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录取分数超过部分985高校,“异军突起”,这两所民办本科院校“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得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二是曾经不受待见、被认为比普通本科“低人一等”的职业本科,受到考生的追捧,部分职业本科录取分数远超本科线。

这给面对招生困境的民办院校,以积极的启示。首先,民办本科院校必须有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少部分民办本科,可以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则应该举办应用型大学,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明确的办学特色,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其次,民办院校必须提高“教育回报率”,教育回报率,是评价高等教育价值的一项经济学指标,指受教育者每多接受一年教育,可以提高多少薪酬,提高比例越高,教育回报率越高,学校越具吸引力。我国民办高校要从以往满足学历需求,回报受教育者学历,转变为满足教育需求,回报高质量教育。必须客观承认,以往有部分考生上民办院校,还有“花钱买文凭”的想法,而现在,还有如此想法的考生大为减少。

民办高校在未来10年间,还会面临“少子化”的挑战,在2035年后,适龄学生减少,有人预测,民办院校在此期间,会出现“倒闭潮”。“少子化”确实是民办院校必须面对的挑战,但不能就此唱衰民办教育。虽然高等教育普及化加“少子化”,会让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变得狭窄,但是,民办教育对于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就是探索多元办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竞争,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民办院校也就需要因势而变,做好前瞻性的办学调整、规划,走特色化、差异化办学之路。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