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40名藏族青少年穿越8亿年!在重庆“对话”恐龙,探秘地球生命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2:07:00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40多名昌都藏族青少年学生在重庆开启成长之旅,走进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参观龙迹,探秘8亿年地球生命史。

刚走进科普馆大门,绿地上的恐龙模型瞬间吸引藏族青少年的目光,最大的合川马门溪龙模型高约4米;科普馆一楼大厅,长24米、背高3.8米的马门溪龙化石耸立在眼前,这是重庆目前复原装架最长的恐龙化石之一。

藏族青少年参观恐龙化石。

类乌齐镇第一小学11岁学生嘎松赤林告诉身边的同学,他们来到的是一个与恐龙有高度关联的城市,比起印刷在书本上的恐龙要威猛不少。

化石就像一种独特的文字,揭示出亿万年前的重庆地质信息:河湖遍布、森林茂密,是恐龙繁衍生息的乐土。

“重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恐龙痕迹?”现场讲解员循循善诱,不断启迪藏族青少年们思考。原来,重庆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从深湖、浅湖到河流、湖泛盆地等环境的变化,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适宜,为植食性恐龙和肉食性恐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藏族青少年走进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参观。

在参观过程中,一双双小眼睛紧盯着复原装架和展出的化石,瞳孔里跳动着远古生命的光影。有的静静数着恐龙的颈椎骨,指尖在玻璃展柜上划出细密的指纹痕;有少年贴着岩层剖面观察恐龙足迹的纹路,鼻尖几乎要碰到亿万年前的沉积记忆。

科普馆里的重庆恐龙化石分布图显示,目前全市有29个区县发现了70余处恐龙化石,所处的地层时代从早侏罗世到晚白垩世。由此,重庆被不少古生物学者称为生长在“恐龙背脊上的城市”。

在噶松赤林成长的西藏昌都,同样有远古时期恐龙活动的痕迹。古生物学家新近在昌都市冻多村的中侏罗统东大桥组地层中,挖掘出一处化石点,竟然包含迄今为止全球所发现的最小蜥脚类恐龙足迹。这些足迹的长度在8.8厘米到15.5厘米之间不等,经鉴定为副雷龙足迹,表明这些足迹可能由2米至3米的副雷龙所留。

“恐龙出现在三叠纪中晚期,恐龙化石除了骨骼这种实体化石外,还有足迹、巢穴、觅食痕迹、粪便等遗迹化石。”现场讲解员说。

当天,藏族师生还走进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地质演化厅、生命演化厅、自然资源厅、室外恐龙主题区、室外地质岩石主题区等多个展区,了解重庆8亿年的地质与生命演化。

“以文化为纽带架起渝昌两地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让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援藏干部、西藏昌都类乌齐县文旅局副局长黄文婷介绍,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进一步引导西藏类乌齐县青少年树立“珍爱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孩子们进一步热爱自然,探索世界。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