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走基层|人工湿地“滤”出碧水清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07:31:00    

8月11日,在廊坊市安次区龙河人工湿地“表流湿地”,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河道中的水草。 河北日报记者 刘杰摄

立秋已过,暑热未消,廊坊市安次区龙河人工湿地内水草丰茂,绿意正浓。这片占地172亩的人工湿地,如同一个巨大的“净水器”,一刻不停地“滤”出汩汩清流,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

“多年前,这里可没这么漂亮。”8月11日,正在龙河岸边散步的安次区东张务村村民刘瑞芹一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过去淤泥多、景观差,一到夏天臭味难闻,村民们都绕道走。

龙河是永定河的支流,曾经由于水源不足、自净能力差、淤积严重等原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

改变始于2018年。这一年,安次区启动龙河(东张务闸—冀津断面)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模拟大自然的生态处理方式,采用“物化预处理+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的水质净化工艺,使上游龙河水源源不断进入人工湿地,经过潜流系统和表流系统不同介质层的净化后,再流向出水口,水质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我们在东张务闸设置泵站,抽取河水进入沉淀池进行物化预处理。”龙河湿地管理中心现场负责人王俊宇告诉记者,经沉淀、分离等多道工序,每天能从3万立方米的河水中提取约160公斤的污泥,再运至污泥处置公司制成有机肥料,实现二次利用。

记者看到,经沉淀池处理后的河水,缓缓地流入占地6万平方米的“潜流湿地”。作为人工湿地内净化水质的核心单元,“潜流湿地”如何起作用?只见其下层铺设深1.5米左右的卵石和粗砂,用来有效去除悬浮物,上层则交错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凭借密集的根系网络与微生物形成协同净化机制,可高效吸附和降解60%的氨、氮、磷等污染物。

“这杯是进水口的水样,肉眼观察有些浑浊。另一杯是出水口的水样,多么清澈。”龙河湿地管理中心运维员李凯使用溶氧仪检测“潜流湿地”出水口的水质,该水样已经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优于国控考核断面V类水质要求。

依托龙河河道打造的“表流湿地”,主要负责承接“潜流湿地”净化后的河水。“‘表流湿地’与自然湿地类似,有较高的氨、氮、磷去除效果。”王俊宇说。

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水鸟变为“常客”。据统计,每年有100余种约10万只鸟类在龙河两岸繁殖栖息,其中包括黑鹳、白鹭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河北日报记者 刘杰)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