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风起光明 科创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8:18:00    

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光明科学城人才交流活动。

创新的风,正在深圳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浪潮。

在深莞交界处,有一片热土,担当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成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特区精神的生动写照。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以世界一流科学城为目标,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领域,集中布局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平台、2所研究型高校、2所广东省实验室。经过7年精耕细建,在建运营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达22个。

如今,这里已经为人才集聚栽好了“梧桐林”,引进了颜宁、丹扬等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随着创新能级不断跃升,光明科学城连续3年入选全国科技城百强榜,排名从第24名跃升到第7名。

撰文:柳艳

受访单位供图

创新载体崛起

“大国重器”赋能创新极核

在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汪礼锋的身份是超快激光技术中心副研究员。这位高次谐波(HHG)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为响应国家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号召,2022年毅然选择从美国三大光学研究中心之一的中佛罗里达大学回国。

吸引汪礼锋为之奋斗的,是正在崛起的一条长达1.7公里的“光剑”——深圳中能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这是一台能探秘原子和分子动态变化的“超级高速摄像机”,凭借超亮、超快、超高空间分辨、高重复频率的特点,将成为探索微观世界的尖端利器。

“要推动中国极紫外相干光源技术走向世界领先。”在当好大科学装置建设“螺丝钉”的同时,汪礼锋还希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持续突破。

让科学家们为之神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光明科学城如雨后春笋崛起。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核心区内,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下称“超算二期”)与鹏城云脑Ⅲ这对超算、智算犹如“双子星”。超算二期机房楼内,运算速度达2Eflops的超级计算机正装机测试,预计今年内点亮。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纳入国家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云脑Ⅲ智能算力将达16Eops,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支撑万亿参数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的大科学装置。

“国之重器”的布局建设,驱动光明科学城从科学高地迈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球创新极核。

自2024年12月启动运行的合成生物大设施,共集成40个自动化功能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通量、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合成生物设施,可提升10倍科研效率。已累计为近百家用户单位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高校和科研机构占七成,创新性企业占三成。

顶尖人才汇聚

构筑“科研无忧”创新沃土

8月14日,卫光生命科学园内,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所长联席会议现场气氛热烈。活动由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主持,围绕“十五五”规划布局、科研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推进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这两家光明科学城内的头部科研机构,成立以来成就斐然。深圳湾实验室已集聚科研人员超过1800名,累计承接科研项目超过400项。自2023年10月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医学科学院引进资深研究员、研究员全职来深工作共17人,其中中外院士3人。

与颜宁一起同行的科学追梦人越来越多。今年6月,从国外归来的神经科学领域科研精英丹扬、陆伟双双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这样的资深PI还在源源不断加入。

与深圳医学科学院一路之隔的深圳理工大学,是新型研究型大学赛道闯出的一匹黑马,连续两届本科招生分数线位居全省前列;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设立了17个整建制学院、布局23个一级学科,在校师生约1.5万名,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领域已进入ESI前1‰……

目前,光明科学城高层次人才超3000人、科研院所人才近8000人、博士人才超5000人,分别为2022年6月的2.5倍、1.8倍、2.9倍。共有161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7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从政府到科研机构,正多方协同打造“科研无忧”的人才环境。在出台了全市首个区级人才规划《光明科学城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2—2035年)》后,今年8月,光明区又发布了《光明科学城关于打造创业友好型 青年发展型城区的若干措施》,围绕实习就业、创业启航、成长发展、金融支撑、生活无忧、赋能平台共6个板块21条,为青年求职、创业、安居保驾护航。

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科学之城,正以开放的胸怀、闪耀的舞台,迎接更多“科学追梦人”与“青春合伙人”。

■链接

未来产业加速跑出“光明范”

当合成生物大设施内的自动化功能岛机械臂不停作业时,隔着一条公常路的不远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

这个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2024年7月启动建设,将建设六大平台,赋能大湾区加快打造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目前,国创中心生产工艺高通量开发平台、中试放大及GMP平台的主要功能已完成深化设计和施工建设,全面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坚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光明区布局建设创新中心,给予定制化政策、园区、资金支持,加快未来产业集群发展。

当科研成果加速向新质生产力加速转化,带来的是未来产业的平地起高楼。

通过高水平运营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光明区已累计培育孵化引进超130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超400亿元,2024年产值超过40亿元。赛桥生物、赛陆医疗等极具成长性的领军企业不断涌现,还吸引了华熙生物、广新生物等龙头企业布局落子。

复制推广相关经验,通过打造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光明区已集聚脑科学领域企业超过70家、总估值超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