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一到,人们都会扫墓,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今天两个节日已经合并在一起了。
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晋文公原为晋国公子,本名重耳。他的父亲晋献公原有三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均有贤行。然而,晋献公晚年偏宠骊姬,为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逼申生含冤自缢,又下令追杀重耳和夷吾,导致重耳和夷吾被迫出逃,开始了政治流亡。
重耳带着随从颠沛流离,逃亡19年,在这期间他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样的日子让随从们很沮丧,感到前途渺茫。
有一个叫头须的下属干脆卷走了所有钱粮,离他而去。这时候,重耳连饭都吃不上了,只得向农夫们乞讨,可是连饭都不没有要到,还被嘲笑了一番。
一连几天都没有吃东西,饿的头昏眼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眼看着生命危在旦夕。怎么办呢?重耳不能倒下,否则就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这些年的罪就白受了,重耳的随从里面有一位贤士叫介子推,此人忠君爱国,看到这个情况,他焦急万分。
一天早上,介子推悄悄跑到一旁没人的山沟里,撩起袍子,拿起防身的匕首,一刀下去,从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介子推疼晕了过去,但是他没出一声,两个时辰之后,介子推醒了过来。
此时已近中午,介子推起身,一瘸一拐的采摘了一些野菜,悄悄的回到住处,把肉和野菜放在一起炖了一锅汤,献给重耳。
重耳喝了这肉汤,很快恢复了体力,渡过了难关。后来重耳知道了这汤的来历,大受感动,他含着眼泪说:介子推是我的救命恩人,他日我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他。
19年的逃亡生涯结束之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了晋文公,很多跟随他的人都被加官进爵,却忽视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不屑和这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伍,带着母亲一起隐入绵山。
后来晋文公得知了介子推归隐的事,非常的自责。他亲自带着人进山寻访,绵山蜿蜒数十里,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这时有小人献计说,主公啊,咱们三面烧山,不就可以轻松的把介子推逼出深山了吗?
晋文公轻信了谗言,依计而行。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山上草木几乎全部烧光,还是不见介子推的身影。无奈,晋文公只得带人进山寻找,终于在一棵快烧焦的枯柳树下面,发现了介子推和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悲痛万分,没想到亲手害了介子推母子二人。又发现介子推后背有个树洞,树洞里有一片衣襟,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读完这首诗,晋文公已经泪流面面,介子推割肉奉君,视功名如粪土的气节,感人至深。临死的时候,他还不忘劝谏晋文公勤政为民。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下令在介子推死难的这一天禁止点火,所有人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另外还命人把烧焦的柳木带回做了一双木屐,每次穿上的时候,晋文公都会伤感的大呼“悲哉,足下”。渐渐的“足下”一次就成为了对人尊称的称号。
第二年晋文公带人到山里祭奠,发现烧焦的柳树又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发芽长叶,枝繁叶茂,并命人每年到此来祭奠扫墓,以此纪念介子推的忠贞不二。后来人们就继承了这一习俗。
寒食节最终定在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的一两天,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有了扫墓祭祖的习俗,由于两个节气挨的比较近,后来寒食节逐渐融入了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