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常识 > 

什么是主观解释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1 16:03:25    

主观解释论是一种法律解释理论,它主张法律解释应当着重于揭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的主观意图和原意。这一理论认为,法律是立法者为社会一般人设计的行为规范,反映了立法者对于允许或不允许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愿望和态度。因此,法律解释的主要目标是找出立法者的主观状况,即立法原意。

主观解释论的特点包括:

立法者的意图:

法律解释应着重于探究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的心理意愿和目的。

历史事实:

立法者的意思是一种可以借助立法文献感知的历史事实,解释时应以此为基础,以维持法的稳定性。

法律的目的:

立法行为是立法者的意思行为,法律解释应表现这些目的,并以此指导司法裁判。

然而,主观解释论也面临一些批评:

主观性的问题:

立法者的原意可能难以准确捕捉,且随时间和环境变化,原意可能不再适用。

现实适应性: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法律解释应当根据实际的社会生活需要进行,而不是单纯追求立法者的原意。

综上所述,主观解释论关注立法者的主观意图和原意,强调法律解释应揭示立法者的心理意愿和目的,以维持法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然而,这种解释方法也可能因为过分强调主观性而忽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性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