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常识 > 

北京天文台简介(北京古观象台的“前世今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4 10:04:53    


在车水马龙的建国门立交桥旁边,安静地伫立着一座灰白色的墩台。与周边林立的大厦不同,在夕阳的光影下,它显得格外苍凉和朴素。这里是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京古观象台,它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天文台之一。

1956年初开放的北京古观象台 图片来源:网络

北京古观象台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天文学家王恂、郭守敬等人在北京古观象台的北侧建起了一座司天台,又称为“灵台”。明朝建立后,于明正统七年(1442),钦天监在原来的元太史院附近修建了观星台,安放了浑仪、简仪、浑象等天文仪器,并在城墙下陆续修造了紫微殿和晷影堂等房屋。至此,古观象台已初具规模,长达近500年连续观测天象的历史也由此开始。

紫薇殿正中悬挂着由乾隆皇帝手书的“观象授时”的匾额,这四个字概括了古观象台的职能: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据以制定和颁布历法。作为皇家天文机构,古观象台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便不言而喻。

如今,在古观象台内仍然按照清代时的格局摆放着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等八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的使用,在当时极大地提高了天文观测水平。在长达近500年的观测史中,它们不仅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保留了世界上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气象观测资料。

赤道经纬仪 图片来源:网络

星燧贸迁,晷刻渐移,古观象台慢慢从历史舞台“功成身退”。民国时期,我国第一个气象台——中央观象台在古观象台遗址处筹建。中央观象台下设有天文、气象、历法、磁力地震4个科,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气象科技仪器观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气象观测事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历经多次迁站后,北京市观象台正式落户于大兴旧宫地区,因其紧挨着北京南郊,又被称为“南郊观象台”。

2020年,凭借近300年的观测记录,北京市观象台也成为世界气象组织认证的百年气象站中全球观测时间最长的气象站。

走进现在的北京市观象台,历史的印迹早已无从寻觅。宽敞的观测场内百叶箱、风塔、太阳辐射观测仪器、地温观测仪器、激光云高仪等40余件现代观测设备,接过了古观象台的“接力棒”。风廓线雷达、S波段多普勒雷达、L波段探空雷达等先进设备共同构成了立体气象观测网,继续行使着自己的使命,默默记录京城每天的阴晴冷暖。

仰望星空,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不变的追求。古老的古观象台依然屹立于建国门桥旁,仿佛述说历史的故事,先进的北京市观象台也将继续见证着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展望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