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叛乱的背景解析(安禄山为什么要叛乱?)
说起安史之乱,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中国历史重要的分水岭。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也因此失去了对周边民族的优势地位。那么,安史之乱究竟是怎么爆发的呢?我们所知道的安史之乱,故事情节都是这样的:安禄山是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胡人,但他特别能来事,唐玄宗很喜欢他,提拔他做了高官。在唐玄宗执政后期,沉迷于享乐,荒废朝政,使得野心勃勃的安禄山有机可乘,发动了叛乱。
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安史之乱的爆发,从根本上看要归结于唐玄宗的对外扩张政策。是不是很奇怪,对外扩张是国力强盛的表现,为什么在这里反而引来了叛乱呢?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朝廷的行政系统变为以效率为导向 ;第二是朝廷内部各大集团对军权的争夺;第三是出现了军力外重内轻,中央政权的实力和威信下降。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安禄山本来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后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成为了唐朝北部边疆的重要统帅。他之所以能崛起,正是因为朝廷对外扩张政策,导致了国家财政以效率为导向。对外扩张就意味着要打仗,打仗当然要讲究效率,所谓兵贵神速。但是,在唐朝的前期,军事制度是实行的府兵制,这是一种战时是兵,非战时是农的兵农合一制度。府兵平时务农,且不用缴纳税赋,一旦发生战事,立马上阵打仗,并且武器马匹全部自理。后来府兵制不断的衰落,在唐玄宗时代正式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募兵制就是由国家发钱,招募士兵,成为职业军人,不用务农,战斗力也比较强。可正是募兵制给唐朝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种子,因为府兵制战时打仗,打完了仗就要回到自己家里务农。而募兵制招来的士兵可以长期驻扎边关,一直跟着自己的将领,这样就容易出现军阀。
更重要的是,唐玄宗为了确保对外扩张的胜利,改变了朝廷的财政制度。之前军队的军饷是由中央先把钱收上来,在给各藩镇军队发响,效率太低。于是,唐玄宗就把各藩镇的地方财政下放给藩镇自己掌管。这样藩镇手里又有兵又有钱,在中央实力衰弱后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唐玄宗时期,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安禄山担任的第一个高级职位是平卢节度使,也就是今天的辽宁与河北交界地带。这个地方是当时依附唐朝的游牧部族的定居地,而安禄山是混血儿,又长期生活在多民族杂处的河北地区,据说他还精通六门语言,可以说是平卢节度使的最合适的人选。
唐玄宗的对外扩张还造成另一个后果就是利益集团对军权的争夺,安禄山在叛乱时已经是三个藩镇的节度使了,这要归功于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唐朝有一项制度叫出将入相,文官可以担任武将,而立下卓越战功的将领也可以回到朝廷担任宰相。就是这个制度使得李林甫怕高级将领立下战功后对他的宰相位置造成威胁,因此向唐玄宗建议,应该多用那些寒门出身的人和胡人担任武将。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安禄山官运亨通,从平卢节度使发展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个藩镇节度使。范阳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带,河东主要是今天的山西一带,这就等于是把唐朝整个华北边疆都交到了安禄山手中。
唐玄宗的对外扩张政策造成的还有一个后果就是朝廷的军事力量外重内轻,在安禄山叛乱时,安禄山手里有18万久经沙场的士兵,而朝廷手里只有不到8万人。虽然朝廷兵力不多,但是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后来之所以敢叛乱,要归功于一个人--杨国忠。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任宰相位置,他接任宰相位置后,急于做出成绩,就发动了攻打南诏的战争。结果打败而归,七万大军全军覆没,极大的透支了唐朝的国力,同时也使朝廷的威信扫地,老百姓怨声载道。
其实唐玄宗想过将安禄山召入朝廷任宰相的,但是被杨国忠劝阻了,也因此他们两的矛盾越来越深。甚至杨国忠还诬告安禄山造反,于是唐玄宗把安禄山召入京城试探了一番,不料安禄山表现的很忠心,还反过来哭诉杨国忠诬告自己。杨国忠很尴尬,在安禄山回去以后,把安禄山在长安的家给抄了,这一来,他们两个的关系已经是不可调和了。
此时的安禄山被杨国忠步步紧逼,而他自己仕途的上升空间也被杨国忠截断了,恰好朝廷刚刚经历大败,实力下滑,在老百姓心里的威信扫地,同时安禄山自己手里的兵力比朝廷的还要多。于是第二年,安禄山就打出“奉旨讨伐逆贼杨国忠”旗号,发动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