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天下是什么时候(元末群雄逐鹿,为何出身贫寒的朱元璋能够问鼎天下)
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不仅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创明朝200多年的基业,还有废丞相、创卫所等新制度,为后来明清两代沿用,他也成了明代最有影响力皇帝,清朝康熙皇帝都赞誉在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治隆唐宋”。
但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微寒,幼时以为人佣耕放牧为生,后来还入寺为僧。元末朝廷政局腐败,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战火不休,还有天灾雪上加霜,民不聊生。乱世出英雄,当时也出现了如韩林儿、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明玉珍、方国珍等各种势力,小小僧人朱元璋是凭什么力压群雄,问鼎天下的呢?
背后原因有很多,有他正确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有他严苛的官吏管理手段,有他正确的经济政策等等,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那都是落到了朱元璋种种具体举措,属外在原因,这次想和大家说的是朱元璋个人身上的特质,探其内在原因。
一、重农重民,聚拢民心
朱元璋的少年经历让他非常理解百姓的艰辛生活,17岁时,家乡接连遭遇蝗灾和旱灾,饿殍遍地再横生瘟疫,“父母兄相继殁”,自己只能和二哥相依为命,只有亲眼见证、亲身经历才能共情。
1356年,朱元璋拿下集庆后就对城内百姓承诺“旧政有不便者,吾为汝除之”,并着手恢复所占地区的农业生产,奖励农桑,鼓励农民们“开垦荒地,以为己业”,设置营田司专管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后来还让水军元帅康茂任职水营田使,“今军事方殷,度支为急,理财之道,莫先于农”,要求康茂抓紧时间“分巡各处,修筑提防,专掌水利”,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攻下武昌时,朱元璋亦放言“城中民饥困,上命给米服之,召其父老抚谕之”,身处乱世,朱元璋的重民思想在兴兵打天下是很好地聚拢民心,得到人民拥护,进而获得更多反元势力支持。
即使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中还是把农民、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他多次对官员们说“四民之中,士最为贵,农最为劳”,士人贵在饱读圣贤书,深谙圣贤道,为君王服务坐享朝廷俸禄,农人劳在春天鸡鸣而起,驱者耕牛犁地,该种苗时忙着耕耘。在炎炎夏日劳作,身形憔悴。到了秋收,按要求向朝廷缴纳赋税粮食后已经所剩无几,要是遇到天灾,那全家人的日子都无所望,要是官员不想着农民的艰辛还要剥削虐害他们,那就真的是没有仁德之心。
二、个人魅力,吸引人才
谋士武臣在选择自己的主君时候也会有多方考量,然后选出一支最有可能获得成功、潜力最大的队伍,其中,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是判断这支队伍整体能力的关键,比如通常在马上打天下的皇帝身边就有一群能人异士,具体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也是如此,他成功的背后还有这群人才的支持。那朱元璋身边这些人是看上了他什么决定追随他呢?
《明史》中记载李善长说过一段话,“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直接把刘邦的过人之处和朱元璋进行对比,刘邦有的,朱元璋全占,而且他手下也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可用之人,足够成为朱元璋的支撑。同时期的张士诚虽然也说自己“招纳四方贤俊”,实际上不过是些贪图富贵和虚名的迂腐之人,为拥有不同流合污傲人气节的志士所厌弃。
朱元璋自己本人也渴求知识分子。他每攻克一座城就在城内寻访名士大儒,以礼相待请他们为官,优待人才不仅可以获得新生力量,还能得到大地主的支持,岂不一举多得?